解碼街鎮 | 上海金山廊下鎮:小鎮有“蘑”力 果蔬共飄香-新華網
2025 08/09 09:54:25
來源:新華網

解碼街鎮 | 上海金山廊下鎮:小鎮有“蘑”力 果蔬共飄香

字體:

  新華網上海8月9日電 上海金山區廊下鎮,雖然地處遠郊,卻是上海市民重要的“菜籃子”基地。這裡是國家級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也是全國農産品加工示範基地,多重“身份”歸屬一座市鎮,滬上罕見。

  尤其以蘑菇為代表的食用菌種植業,廊下鎮的規模和産值在上海處於領先地位。如今,借助科技加持,當地在種源突破、種植技術、智能採摘等方面不斷進步。“蘑”力小鎮秉持“農業立鎮、旅游興鎮、工業強鎮”的發展理念,正走出“三農”發展的“廊下之路”。

 “蘑”力小鎮 高産更“循環”

  夏日裏走進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迎面就是一陣清涼感。一間間菇房裏,一排排培養架整齊列隊,這裡可不是倉儲區,而是悄無聲息卻又“活力滿滿”的生産區。依託有機質,一個個白蘑菇正奮力生長,逐步撐開了的小菌傘,像點綴了大宛如朵朵小不一的白色花朵。

  合作社負責人陳林根介紹,通過引進現代化的技術和先進管理模式,他們的雙孢蘑菇産量非常可觀。“雙孢菇的栽培周期大約是33天,每個周期的單産能達到35公斤每平方米,産量是之前傳統種植的十幾倍”。

  圖為聯中合作社負責人陳林根在菇房查看雙孢蘑菇

  金山現代農業園區(廊下鎮)規劃管理科科長李葉自豪地説,廊下鎮僅雙孢蘑菇這一項,一年的産量就超過1.8萬噸,佔上海同類菇産量的90%以上。可以説,上海本地餐桌上但凡用到的雙孢蘑菇,十有八九來自我們廊下。”

  在探索綠色發展與循環經濟的過程中,聯中合作社“盯”上了雙孢蘑菇種植原材料——稻麥秸稈和雞糞,成功構建了“稻麥秸稈—蘑菇—有機肥”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循環生産模式。如今,聯中合作社每年能夠消耗6萬噸稻麥秸稈和4萬噸畜禽糞便,同時將蘑菇種植下腳料轉化為10萬噸有機肥進行還田,不但有效減少碳排放和環境污染,更探索出一條生態綠色農業發展的新途徑。

  “智能”採摘 更有農旅“研”與“玩”

  近年來,廊下鎮的蘑菇採摘經歷了一場“智能式”的跨越發展。

  一般菌菇的質地都很嬌嫩,機械化採摘很容易對其造成損害,“賣相”不佳自然就賣不出好價錢。廊下的蘑菇以往也都是依靠人工採摘,這一直是蘑菇産業鏈上一筆不小的成本。而在聯中合作社的一間菇房裏,一場“秘密實驗”正在進行。

  精密的攝像頭測定菌傘的角度,隨之採摘機器人的柔性臂也調整好角度,“捕手”柔軟的吸盤穩穩地“吸住”菌傘頂部,溫柔地拾取並扭擺,完整的雙孢蘑菇就完成了高效無損的採摘,並被送到收集區。

  雙孢蘑菇的自動化採摘是行業內的“頂尖”難題,由上海大學、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上海煜鎵、上海聯中等單位協同攻關、完全自主研發的蘑菇智能採摘機器人歷經5年、三輪迭代,深度融合AI和農藝,率先突破了密集蘑菇的精準識別、擬人化柔性無損分離、採摘策略智能決策、蘑菇生長預測及數字孿生等關鍵技術,經過訓練的自主採摘機器人能察看、會思考,能模擬人類自主感知、智能決策並精準執行。

  除了採摘機器人,該團隊還開發了智能切根收集機器人,目前正打造面向多層培養架單元的採摘、收集機器人集群系統,促進蘑菇智能採摘的産業化落地,助推雙孢蘑菇産業智能升級及智慧工廠的構建。

  在廊下,蘑菇不僅是“吃”的産業,同時也是“學”和“玩”的産業。廊下鎮以蘑菇産業為特色,圍繞着郊野公園打造了現代農業休閒區,並利用聯中合作社等企業的蘑菇基地,形成了一條蘑菇主題的旅游線路、研學線路。

  為了讓消費者了解蘑菇産業,聯中打造了雙孢蘑菇科普展示廳。結合不同農時,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以現場、知識展板、模型、試驗演示、科學視頻等形式呈現農業科研成果和科研試驗過程,讓青少年走進農業,參與農業生産和管理過程,動手操作儀器設備,提高他們的成就感。“田間課堂+實踐體驗”的形式吸引了莘莘學子走進基地,參加體驗活動。

  科技為先 打造産業集群發展

  廊下鎮的農業科技發展不僅體現在採摘技術方面,在循環利用方面,也是頗有建樹。

  比如,廊下擁有上海全市首個“樓房養豬”項目——上海松林生態農業園現代化樓房養豬場。這裡經過3年的不懈努力,成功打造出生豬養殖與有機水稻、有機蔬菜和有機水果種植相互融合的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

  用“吃幹榨盡”來形容這家企業的全鏈條循環技術,十分貼切。企業對豬的排泄物進行發酵,可以産生沼氣,約可實現沼氣發電1萬多度。同時,富餘的沼氣被用於提純生物天然氣,年産約175萬立方米,可實現銷售收入455萬元。該項目也是上海市首個生物天然氣入城鎮燃氣管網項目。

  圖為上海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廊下基地,節水抗旱稻“八月香”收割現場

  廊下還勇攀農業科技高峰,向生産源頭端科研進軍。上海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廊下基地選育出全市最早收割的節水抗旱稻“八月香”,廊下萬畝糧田成為“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搖籃之一;建立了國內最大的生菜種質資源的表型鑒定平台,與廊下的浩豐、金開、滬耕等合作社共同種植選育新品種,走出上海,輻射全國,推廣面積超13萬畝以上,“廊下生菜”被評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

  圖為稷青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大棚內生菜生長環境

  廊下鎮黨委書記李芳説,從産業發展的角度看,我們廊下立足於出産優質農産品,繼續深耕做好健康食品産業集群,並牢牢抓住上海市現代設施農業片區建設的重要機遇,加快推動廊下生態農業、休閒農業和智慧農業的大發展。

  出品:王永前 姜微

  策劃:楊金志

  監製:潘旭 方為

  統籌:朱翃

  記者:趙逸赫 朱翃

  視頻製作:徐昌敏 張千石 李沁雨

  鳴謝:金山區委宣傳部

  新華網 新華社上海分社聯合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