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7月29日電 以“智能時代 同球共濟”為主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日前在上海閉幕。本次大會展覽面積首次突破7萬平方米,匯聚全球800余家企業,集中展示3000余項前沿展品,其中包括40餘款大模型、60餘款智能機器人及超100款“全球首發”新品,規模創歷屆之最。期間,深圳賽博格機器人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CEO董典彪接受新華網採訪時&&:“我們賽博格的初衷,就是以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本體的結合,來解放這些高危、高負荷的作業負擔,真正提高工人的幸福感。”
近年來,深圳賽博格機器人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賽博格”)正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構建重載移動機器人生態産業鏈。在董典彪博士的帶領下,依託深圳“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的全鏈條創新生態,僅用一年時間就攻克三大核心技術,為全球重載移動機器人高危行業安全作業提供“中國方案”。
強強聯合:打造全球研發製造聯合體
賽博格構建的重載移動機器人生態産業鏈,以“核心技術突破+開放平台賦能+全鏈協同創新”的模式,致力於扛起機器人高危行業安全作業的“重任”。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亮相的賽博格重載具身智能機器人Cyborg-R01,其自主化率超90%,搭載深度模擬人類作業方式的OMCI全身協同操作系統(Cyborg OmniContact Intelligence 全身多接觸智控系統),可通過臂、肩、胸、背等多部位分佈式承重,高效完成高負載作業。採用全金屬鎂鋁合金機身,應用航空領域拓撲優化技術輕量設計本體結構,充分釋放負載能力,機身結構減重62.5%,以及倣生協同控制技術,實現單機20kg負載、故障率小於0.1%的性能突破,其技術路徑為國産機器人産業鏈補上關鍵一環。
據了解,賽博格誕生於深圳南山,左鄰右舍就是騰訊、大疆等創新企業。“深圳的創新基因已融入企業血脈。”董典彪&&,“從政策扶持到産業鏈配套,從人才集聚到資本助力,南山為硬科技企業提供了全生命周期支持。”這種生態優勢特別是疊加百千萬工程深圳南山區和汕頭濠江區的對口協作相關支持使賽博格在成立一年內就取得突破性進展。
核心技術:打造産業競爭新優勢
“賽博格的‘重載移動機器人生態産業鏈’朋友圈正在加速擴容。”昱烽晟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馬立雄&&,目前2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業圍繞其“模塊化開放平台”開發專用傳感器;8家系統集成商定制礦山巡檢、危化生産等專用機型;海外企業也通過技術授權加入這一生態。
對此,董典彪坦言:“我們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要賦能行業。我們要用技術搭&、用標準立規、用需求引商,讓上下游企業在協同中成長。”
例如倣生筋腱驅動系統(TendonFlex)模擬了人類手指的肌腱結構,用“人工肌腱”通過精密傳動,能實現0.1N的力控精度,關節冗余設計使失效概率降至0.01%。類腦中樞智能決策系統融合三維視覺、雷達、觸覺傳感等多模態融合空間感知技術,在危險惡劣環境中保持厘米級作業精度。“靈巧手+”商業模式已催生石材切割機器人等創新應用,效率提升300%的同時事故率為零。
産業生態:構建全鏈條發展格局
在危化品倉庫、煤礦、工業園區,賽博格重載具身智能機器人Cyborg-R01已展現出強大的産業價值。
馬立雄&&,重載移動機器人産業正處於技術紅利釋放期與政策窗口期的疊加階段。賽博格機器人技術研發體系已相對成熟,預計到2027年“重載具身智能機器人生態産業鏈”可形成超185億元産值規模,帶動長三角、珠三角形成兩個世界級産業集群。到2030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增長至數千億美元,其中高危作業機器人市場增長尤為顯著。
同時,賽博格機器人通過“模塊化開放平台”已吸引50多家生態夥伴,預計2026年實現重載移動機器人完全國産化。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賽博格機器人積極參與制定《工業重載移動機器人性能要求及測試方法》等多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預計2026年正式發布,標誌着中國重載移動機器人産業正式邁入“標準引領”的新階段。
此外,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賽博格機器人還與力勁科技集團簽署機器人本體設計與生産戰略合作協議,與中國機械總院集團瀋陽鑄造研究所共同研發輕量化材料,與福建省鎂鑄科技開展本體製造合作,與蘇州賽翡斯科技開展特種涂層技術開發合作。強強聯手的研發與合作,將進一步打造機器人本體研發與製造的全球聯合體。(文字:許超;視頻:王若涵、高俊、劉飛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