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街道做實“家門口的片區會”,讓治理細緻入“微”-新華網
2025 07/28 17:30:19
來源:新華網

湖南街道做實“家門口的片區會”,讓治理細緻入“微”

字體:

為破解基層治理中民意響應滯後、群眾參與不足、問題解決碎片化等難題,湖南街道貫徹落實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要求,深化推進多格合一,創新推出家門口的片區會機制。該機制以空間下沉、多元協同、閉環管理為核心,通過將片區例會搬至弄堂、樓宇、企業家門口,推動治理場景從封閉會場開放現場轉變,實現社情民意精準轉化治理實效。截至目前,家門口的片區會機制已覆蓋湖南街道16個居委、95個微網格,片區例會及開放日共受理訴求171件,辦結166件,清單任務辦結率97%,居民滿意率100%,群眾參與率提升40%

在“家門口的片區會”上商討解決辦法

空間重構:打破壁壘,治理觸角直達一線

場景沉浸化。每週一次片區例會、每月一次家門口的片區會輪流在弄堂口、黨群服務中心、樓宇共享空間等居民高頻活動區域開展。結合社區網格劃分,每次聚焦12個微網格,零距離收集油煙擾民、停車難、綠化修剪等民生痛點問題,為群眾身邊小事提供綠色解決通道。如武康片區推動商戶門口凹陷樹坑帶來行道危險、危舊雨棚改造等事項落地。東湖片區會反映某老舊小區樓梯無扶手,老人上下樓安全隱患突出,片區迅速聯動街道管理辦、房管所與物業,次日即開展調研並確定改造方案,最終為5個小區安裝23個扶手。

對象精準化。邀請責任微網格內居民、商戶、區域單位代表、街道責任科室、城運中心、社區民警、物業管家、法律顧問等專業力量同時到會,全程參與問題線索徵集、片區會議討論及解決方案實施,形成居民點題多方解題的協同框架。

議題開放化。堅持開放搞治理,召開40多場家門口的片區會街區大討論,吸納群眾金點子。結合街區治理工作的重點、難點問題,形成討論議題,邀請各方代表參與討論,建言獻策。如武康和淮中片區牽頭22家區域單位、沿街商鋪主動開放內設衞生間,有效解決街區游客如廁難問題,從民情快辦延伸到企事快辦,讓民聲與民生雙向奔赴。

流程再造:三個一閉環管理,推動問題高效解決

會前圓桌會議。堅持開門問需,每月提前張貼公告,並通過微信群、走四百等渠道加強宣傳,提高居民對片區會議的知曉度和參與度,邀請居民帶着議題參加家門口的片區會。街道提前召開預備會,梳理12345和信訪熱點難點、居民線上平台留言、網格員走訪線索,確定核心議題,避免議而不決。

會中任務清單。現場形成問題-責任-時限清單,明確主責單位(如物業、城管、市監等)和協作主體。群眾直接了當講問題,部門開門見山講解決方法,當場明確解決路徑,滿意度由群眾當場評價。健全條塊協同流轉機制,上下協同合力攻堅,推動各個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片區治理,提升訴求處置效率。

會後工作簡報。每次例會後形成一份工作簡報,通過社區公告欄、微信群公示進展,接受群眾評議。在家門口的片區會後限時辦結群眾及商家訴求,根據辦理結果同步向居民和企業告知整改情況,政府公信力顯著提升。

多元賦能:構建自治+法治+智治支持體系

自治強基。發揮街道路管會”“弄管會自治組織作用,依託街區共治委員會”“街區平安商戶聯盟等共治平台,引導各主體更好地履行城市管理主體責任,提升參與城市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持續做優做深街區大討論特色機制,邀請各方代表參與討論、建言獻策,推動梧桐合夥人隊伍進一步壯大,發揮自治共治各方力量,建立齊抓共管治理體系。

法治保障。將法治思維融入街區治理,探索軟法治理新路徑,通過實踐軟法治理和全過程人民民主,形成各方認同的街區管理規範,有效激發自律自治的積極性。在片區民情快辦工作站嵌入社區法官+調解員專業團隊,針對物業糾紛、合同爭議等提供法律意見,讓居民享受家門口的法律服務。如武康-安福街區制定的全市首部風貌街區軟法治理指引,將歷史建築保護、商戶自治、游客管理納入統一框架,使網紅打卡地與居民生活區實現共生共榮,多元主體參與的治理機制賦能社區治理效率提升。

智治增效。開發梧桐關情民情快辦線上工作站,實現群眾上快辦。線上快辦全面受理居民諮詢服務、訴求辦理、建言建議、參與治理,接到居民訴求後城運中心迅速啟動快辦程序;同時針對高頻事項設立垃圾分類、小額工程備案線上即辦專項小程序。全覆蓋在街道2282個小區樓道張貼民情快辦二維碼,居民可掃碼實現辦事不出家門。

湖南街道推進家門口的片區會機制,是全過程人民民主重要理念在風貌區實踐的進一步深化,旨在不斷延伸快速發現民情的觸角,持續完善片區治理體系,以黨建引領打通裉節難點、凝聚治理合力,真正實現多網融合、一格統籌、全域協同。通過拓展議事平台,營造人人參與街區治理、社區治理的濃厚氛圍,充分調動居民、商戶、兩企三新等社區主體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形成片區治理的最大公約數,匯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合力。

【糾錯】 【責任編輯: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