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小鎮走向世界舞& | 專訪曼徹斯特大學人文學部國際化副院長安吉莉亞·威爾遜教授-新華網
2025 07/24 23:32:30
來源:新華網

從美國小鎮走向世界舞& | 專訪曼徹斯特大學人文學部國際化副院長安吉莉亞·威爾遜教授

字體:

  近日,曼徹斯特大學人文學部國際化副院長、政治學教授安吉莉亞·威爾遜走進位於上海的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並在此接受媒體專訪。我們也有幸與她展開一場面對面的深入交流。這場深刻的對話,仿佛帶領我們踏上了一段橫跨文化與思想的全球之旅。她出生於美國小鎮,職業生涯跨越三十餘年,深耕英國頂尖高校,其人生故事充滿了跨文化、跨學科與跨思想的交流。她對國際教育的熱情以及人文學科所具有的變革力量,在她的言語中熠熠生輝,展現出一個更緊密、更具社會責任感的世界願景。

  起點

  Part 1: The Starting Point

  Wilson 的國際化旅程起點,離曼徹斯特熱鬧的校園非常遙遠。我出生在美國一個非常偏遠的地方,她回憶道。我成長的社區很小,教育資源也很有限。但我在英國作為國際扶輪社獎學金獲得者攻讀碩士的經歷改變了一切。這段經歷讓她看到了全球對話的力量——也成為她如今工作的核心理念。這不僅僅是理解政治或商業,她説,而是關於文化、觀點,以及學會用他人的眼睛看世界。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

  她最喜歡的詞是 “diaphobia”——對對話的恐懼,這正好與她的理念背道而馳。害怕交流會讓我們變得狹隘,她説,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對教育至關重要。這正是她在副院長崗位上所推動的理念:鼓勵學生和研究人員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帶着更廣闊的視野離開曼徹斯特。

  人文學科的意義

  Part 2: The Power of Humanities

  Wilson 所管理的人文學部涵蓋從社會科學到法律、商業和藝術等諸多領域——她笑稱:基本上就是除了理工科以外的所有學科。在這個科學和技術經常佔據主導地位的時代,她是人文學科獨特價值的堅定捍衛者。“STEM 讓我們的身體更健康,生活更便利,她笑着説,但人文學科才賦予生活真正的意義。從應對科技時代的焦慮到探索人工智能的倫理問題,曼大的相關課程不僅傳授知識,更培養理解力,幫助學生應對複雜的現實世界。

  Wilson 最引以為傲的項目之一是全球課堂Global Classrooms——一個即使無法出國的學生也能參與國際學習的計劃。不是每個人都能飛去中國或印度,她説,所以我們通過在線平台,把我們的學生與世界各地的同齡人和講師連接起來。通過虛擬交流和嘉賓講座,曼大學生能夠進行跨文化對話,獲得多元視角,無論是科研合作還是思想碰撞,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學習經歷。

  第三個篇章

  Part 3: The Third Act

   一群人站在火車旁走AI 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今年正值曼徹斯特大學商學院(AMBS)成立 60 周年,威爾遜將其視為反思與革新的契機。“60歲就像是人生的第三個篇章,她打了個比方,既有青年時期的活力,又積累了中年的經驗,同時也有了去反思我們是誰的智慧。 AMBS 而言,這份智慧體現在以研究為驅動的教學中——教師將前沿洞察轉化為能應對瞬息萬變世界的知識。“60 年前我們教的內容,早已不同於今天,她指出,我們靈活、富有創意,且持續學習。

   卡通人物AI 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跨界交流和全球視野

  Part 4: Interdisciplinary & Global Vision

  Wilson 同樣熱衷於跨學科合作,這也是曼大教育理念的核心之一。AMBS 的教師與計算機科學家、藝術家、社會學者合作,研究範圍涵蓋從人工智能倫理到藝術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我們創業中心(Masood Entrepreneurship Centre)的課程對所有學生開放,而不僅限於商科學生,她説,關鍵是要教會他們如何積極影響身邊的世界——將所學知識真正應用於社會、家庭和社區。成為億萬富翁當然很棒,但更重要的是要創造影響力。

  在這個越來越內向封閉的世界裏——“也許是因為疫情後的影響,也許是特朗普時代的趨勢,威爾遜半開玩笑地説——她認為國際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曼大對可持續發展等全球挑戰的關注正體現了這一點。根據泰晤士高等教育2025年度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曼大因在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的突出表現,位列英國第一、全球第二。我們不僅僅是在培養學生成功,她説,我們是在教他們如何改變世界。

   文本, 形狀, 箭頭AI 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在威爾遜看來,AMBS 是曼大跨學科教育拼圖中的關鍵一塊,它的商科教育正是從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中汲取力量。我們的 AMBS 同事不僅僅是在孤立地教授商業模型,她滿懷熱情地解釋,他們一直在與社會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保持對話。這種跨界交流深刻影響了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帶來了全球化視角——無論是解析政治經濟的複雜性,還是理解國際市場中的文化差異。他們幫助學生讀懂這個世界,她説,從早晨新聞的行間字句,到董事會會議的微妙氛圍。

  這種跨學科的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商業敏銳度,更塑造了他們的情商與社會責任感。威爾遜強調,AMBS 的教師借助人文學科,教會學生如何批判性地思考並富有同理心地領導他人。這並不是用一個理論去解決所有問題,她指出,而是把來自不同學科的洞見交織在一起,去管理團隊、構建企業並做出道德決策。通過建立這種更寬廣的意識,AMBS 正在培養的是那些不僅追求利潤,更懂得自己在全球變動中角色的領導者。

  

  對於那些希望投身國際學術交流、並在不同學科和文化之間架起橋梁的學生和年輕學者,威爾遜給出的建議既誠懇又坦率:我懂的——外面的世界確實讓人害怕。疫情讓我們習慣了待在家、安全、封閉。但不走出去,代價更大。她分享了自己學習中文的經歷,從用多鄰國自學,到參加曼大的孔子學院課程,再到親身游歷中國。我在從北京到上海的旅途中,一週學到的東西,遠超在手機 App 上學幾個月,她眼中閃着光説。你必須走出去,即使害怕也要試。只有這樣,才能成長,才能去解決世界的問題。

  尾聲

  Part 5: The End

  在對話的尾聲,威爾遜傳達的信息非常清晰:在人們常説“STEM為王的今天,人文與社會科學不僅是錦上添花,它們是不可或缺。通過推動對話、批判性思維、情緒智力與全球意識,這些學科幫助學生成長為真正有思想、有影響力的公民。從美國鄉村小鎮到國際舞&,威爾遜自身的經歷正是一個最佳例證——教會我們走出舒適區的勇氣。

【糾錯】 【責任編輯: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