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7月15日電 在上海這座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紅色脈搏中,虹口區四川北路街道正以“人文賦能”為筆,在歷史文脈與現代治理的畫卷上繪就一幅獨特的“雙面繡”。2025年,四川北路街道聚焦服務經濟、城市更新、文化賦能、黨建引領四大工程,將百年歷史底蘊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讓老街區煥發新生機。
人民城市人民建:織就高品質生活網絡
在以四川北路為縱軸,虬江路、衡水路、武進路為橫軸形成的“豐字型”片區,一場城市更新的場景蝶變正在進行中。
作為虹口區第一批示範城市建設項目,四川北路“豐字型”區域更新項目於2025年初啟動實施。為確保落實“高標準完成四川北路'豐字型'示範城市建設項目”的總體要求,四川北路街道樹立“更新+運營+治理”的一體化理念,通過“政府+市場”的雙向驅動,堅持文旅商體展深度融合,圍繞“新文藝,讓青年回歸”的主題,系統集成升級優化區域人居環境、歷史建築、商務空間、消費場景、文化載體、道路交通、綠化景觀、城市傢具等,促進四川北路地區空間結構優化、功能完善、文脈賡續、品質提升,着力打造城市更新示範樣本。

此外,在山陰路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和利用中,四川北路街道秉承“修舊如舊”原則,對優秀歷史建築、里弄房屋實施了系統性修繕,不僅復原了石庫門建築的海派風貌,更通過“三香弄堂”機制——茶香議事、書香文明、花香美麗——讓居民成為社區更新的主體。

而作為城市更新工程的重要抓手,四川北路街道還創新“社區環境體驗官”機制,聘任文化學者、居民代表擔任“體驗官”,通過“走讀式”巡查推動街區微更新。

可以説,在四川北路街道,城市更新不是簡單的“穿衣戴帽”,而是要通過功能重塑讓歷史建築“活”起來,讓居民生活“美”起來。

從“魯迅小道”到“數字會客廳”:紅色文化地標群呼之欲出
四川北路街道作為虹口“文化三地”的重要承載區,深挖魯迅等文化名人資源,構建起了“一核三軸多節點”的紅色文化生態。2025年,隨着“魯迅存書室數字會客廳”的建成,紅色文化再添重磅拼圖。
這裡,不僅是藏書室,更是思想的會客廳。據介紹,會客廳集全息投影、互動觸屏於一體,還原了魯迅1933年在此藏書6000冊的場景。值得期待的是,未來,觀眾或可在此“翻閱”數字版《魯迅藏書目錄》,通過AR技術讓觀眾“走進”魯迅的社交圈——內山書店的購書記錄、木刻講習會的學員名單,左聯會議的原始檔案,在虛實交織中構成一部立體“魯迅百科”。

據四川北路街道黨群辦介紹,為全力推動“文化三地”建設,街道於2023年開始推出四川北路“文韻長廊”系列項目,編輯製作了《上海市虹口區四川北路街道42處歷史保護建築版畫製作欣賞》,2024年繼續推出了“文化三地”系列叢書《四川北路街區名人錄》,2025年發布了《四川北路街道廉潔文化地圖》,打造“弄堂可閱讀”Citywalk路線。

與之呼應的“魯迅先生的15分鐘生活圈”,曾獲得2024年度“15分鐘社區生活圈” 優秀案例評選的卓越創新獎(一等獎),同時通過網絡公開投票還被評選為市民最喜歡優秀案例。據介紹,“魯迅先生的15分鐘生活圈”將景雲裏、拉摩斯公寓、大陸新村等舊居串聯成文化動線。在1927·魯迅與內山紀唸書局,市民可參與“魯迅的朋友圈”劇本殺,扮演許廣平、內山完造等歷史人物;在木刻講習會舊址,非遺傳承人將指導青少年製作版畫,讓“新興木刻運動”精神薪火相傳;在愛思兒童公園,融入魯迅等名人語錄、家風家訓,將廉潔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廉入景、潤廉於心。這些創新舉措與“通過‘傳承’推動‘文化+城市故事’”的要求高度契合。

文化賦能還延伸至社區治理之中。在今潮8弄北廣場改造中,海派文化與商業休閒空間有機融合,打造出可閱讀、可漫步、有溫度的街區新地標。這種文化治理模式,也正是對“通過‘涵養’驅動‘文化+城市精神’”理念的生動詮釋。
影視IP賦能:打造城市文化消費新場景
2025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電影《醬園弄·懸案》取景地乍浦路成為現象級文旅IP。四川北路街道抓住機遇,積極參與由虹口區牽頭打造的“影視+文旅+商業”跨界融合場景:居民憑票根可享魯迅故居講解折扣,在今潮8弄參與“民國服飾體驗”,乘坐定制巴士重走“魯迅小道”。
與此同時,四川北路街道利用群眾電影院等歷保建築修繕成果,依託“乍浦路影視風貌街”等電影文化IP,充實影視文化載體,推動演藝産業發展,吸引文化産業落戶。未來,這片歷史街區將蝶變沉浸式文化消費場景。

文化是最大的流量入口。結合 “通過'轉化'躍動'文化+城市治理'”的要求,四川北路街道將魯迅文化周、四川北路演藝新聯盟等品牌活動與治理創新相結合,打造“白天觀展、夜晚看戲、全天消費”的文旅生態鏈。其中,在四川北路演藝新聯盟期間,多倫路統戰文化街區的公共藝術空間既成為演出場地,也將作為市民休閒場所,實現文化資源與治理需求的雙向賦能。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四川北路街道正完善歷史文化資料庫,計劃以《四川北路街區名人錄》為基礎,開發製作系列短視頻,並通過“虹口川北”新媒體矩陣增強傳播力。
“多格合一”:破解基層治理難題
面對老城廂複雜的治理需求,四川北路街道運用“多格合一”黨建引領網格治理模式,通過將黨建、警務、市容、營商等納入網格整合為“全要素網格”,建立並完善“未訴先辦、接訴即辦、協同快辦、跟蹤督辦”的“四辦”機制,有效推動一批“三跨”疑難問題解決。

由黨員骨幹、商戶代表組成的“門責自律聯盟”主動參與街區管理,通過“市容+小餐飲開業指導”服務,幫助沿街店舖完成合規化改造。同時,針對里弄房屋違建頑疾,創新“城管+物業+檢察院”協同治理機制,運用全市首例破壞承重結構行刑銜接案例的司法經驗,對風險隱患建築實施系統整治。在尚未成立業委會的老舊小區,試點“應急啟動維修資金”機制,通過區房管局指導、居民代表監督,確保民生急事“不過夜”。
在物業治理領域,四川北路街道以“擦亮'品質物業'品牌”為目標,堅持黨建引領,推動“三駕馬車”協同發力,全面強化業委會規範履職。建立“品質物業”考核評價辦法,將“粗放型”物業管理升級為“精細化”物業服務。走出16個居民區直管公房物業一體化的新路徑,探索形成3個居民區實行區域物業一體化的新模式,凝練總結黨建引領“物業+”工作法、弄委會“六事”工作法等一批有益經驗。推動物業服務水平提檔升級,達到物業服務質量、物業服務費、居民群眾對物業服務滿意度的“質、價、度”的“三個提升”。

從城市更新到紅色文化創新,再到“多格合一”治理探索,四川北路街道正以人文為核、科技為翼、治理為基,走出一條老城區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正如四川北路街道宣講團成員瞿俊所言:“這裡的每一塊磚瓦都藏着故事,我們的使命就是讓歷史説話,讓文化賦能,讓居民共享'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溫暖現實。”
在這片承載着紅色記憶與海派基因的土地上,人文賦能激活了城市更新的“密碼”,四大工程重塑着基層治理的“基因”。讓文化人才“動”起來,讓歷史遺跡“活”起來,讓海派地標“火”起來,四川北路街道,正以全新的姿態協同發力,讓百年老街區在時代浪潮中煥發出歷久彌新的生機。
出品:王永前 姜微
策劃:楊金志
監製:潘旭 方為
統籌:朱翃
記者:鄭鈞天 許超
視頻製作:徐昌敏 張千石 尹駿逸
鳴謝:虹口區委宣傳部
新華網 新華社上海分社聯合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