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7月11日電(記者龔雯)再過半個多月,人工智能領域規模最大、專業度最高、影響力最強的大會之一——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將在上海拉開帷幕。記者10日從上海市政府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今年主題為“智能時代 同球共濟”,已有30余個國家和地區1200余位嘉賓確認參會,展覽面積首次突破7萬平方米,包括100餘款“全球首發”“中國首秀”,目前各項籌備工作正按節點有序推進。
2018年以來,上海已舉辦7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累計吸引了6000余名海內外頂尖專家、25億人次線上參與。業內認為,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不僅是全球前沿技術的應用展示&,更是各國共商共享共建的治理議事廳,期待與會者們腦力激蕩,共探智能新未來。
一季度規上産業規模破千億,人才規模約佔全國1/3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經信委主任張英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今年一季度,上海規上人工智能産業規模超過1180億元,同比增長29%,利潤增長65%,成為拉動全市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據悉,上海市區協同建設高能級産業載體,以徐匯“模速空間”、浦東“模力社區”為核心,形成“一東一西、一軟一硬”的差異化發展格局。徐匯作為首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舉辦地,吸引了浦江實驗室、期智研究院等頂尖機構,以及騰訊、阿里、商湯等領軍企業,還培育了無問芯穹、階躍星辰等10家獨角獸企業,目前共有1000多家人工智能企業。
“今年將再招引600家,會繼續積極培育垂類應用上的鏈主企業,支持上下游企業的高頻互動和深度交流,不斷拓寬大模型産業鏈和生態圈。”徐匯區副區長魏蘭説。
作為全國首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浦東形成了從芯片到終端、從技術到應用的高能級、全鏈路人工智能産業集群,産業規模佔比全市40%。浦東新區副區長李慧&&,接下來,將繼續緊盯創新技術、滿足創新需求、集聚優質人才,優化人工智能産業生態、打造人工智能産業高地。

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目前,上海全市人工智能人才規模近30萬人,約佔全國1/3。走進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業特讚科技,這家成立10年的公司,員工平均年齡為27歲。特讚科技首席組織官王雨婷&&,公司累計申請160余項生成式人工智能發明專利,並完成5項算法備案,為醫藥、工業製造、汽車、金融等行業,圍繞內容生産、管理、分發、分析等全鏈條構建“內容+人工智能”的商業增長引擎。
同樣是在年輕人“扎堆”的黑湖科技,也在釋放着無限潛能,他們通過打破大中小微製造企業的內外部信息孤島,實現生産現場數據的實時聚合、協作、分析、決策,讓工廠雲端在線,産業鏈上下游互聯互通。

比如,一款“黑湖小工單“軟體,將中小微工廠的數字化改造時間縮短到了5天,轉型成本控制在萬元以內。“它能幫助中小微工廠解決交付期拖延、物料庫存積壓、生産過程不透明等問題,同時賦能中小微工廠柔性響應小批量多批次訂單,提升生存能力和盈利能力。”黑湖科技創始人周宇翔説。
展覽規模創歷屆之最,“ City Walk環游記”引關注
本屆大會由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國家網信辦、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將於7月26至28日在浦東世博中心、世博展覽館、徐匯西岸等地同步啟幕,設置會議論壇、展覽展示、賽事評獎、應用體驗、創新孵化等5大板塊。
大會展覽面積首次突破7萬平方米,吸引800余家企業參展,其中上海市外及國際企業佔比超50%,包括國內數十家AI龍頭鏈主企業,西門子、施耐德等60余家頭部外企,30余家央國企等。3000余項前沿展品集中亮相,涵蓋40餘款大模型、50餘款AI終端産品、60餘款智能機器人以及100餘款“全球首發”“中國首秀”的新品,規模創歷屆之最。
據悉,西門子將帶來人工智能工業助手,上海音樂學院將推出智能音樂療愈艙,特斯拉將展示Tesla Bot,宇樹科技將推出拳擊機器人擂&互動展示,另有消費級AR眼鏡廠商將集體秀出具有亮點的産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大會推出“City Walk環游記”,串聯起124個打卡點,從展館延伸至全城三大應用環線。據東浩蘭生(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周瑾介紹,在展館內是“生活智能內環”,位於“WAIC裏”主題街區,機器人將化身老上海里弄中的技能主角,在文藝站、修理鋪、小吃街等場景中,完成打鼓、書法、煮串、剝蛋等高精度操作;另有體操、變臉、舞獅、太極等機器人快閃秀。
在場館外廣場和周邊區是“城市服務中環”,舉辦eVTOL起降、無人機消防與監測等飛行展演,提供L4級無人出租與無人巴士等可體驗的智慧交通。“産業生態外環”,則從會場展館外延伸至浦東、徐匯、楊浦等區域,打造“AI藝術之路”“AI文旅之路”等多條漫游路線,讓AI走進城市地標,形成面向公眾的科創體驗新圖景。
共商共建共享,“中國方案”向全球
外交部人工智能事務協調員孫曉波在新聞發布會上稱,去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首次舉辦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這是中國落實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的一次重要行動,旨在搭建開放包容的人工智能國際交流合作平台。今年大會將再次舉辦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目前已經有來自世界各大洲接近4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代表確認與會。期待會議在全球治理問題上實現三個目標:一是共促團結、二是共謀發展、三是共商行動。
孫曉波&&,中國作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積極倡導者、推動者和先行者,將繼續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與各方一道共同努力,確保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副司長王若蒙稱,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日新月異,在中國已經進入千行百業、走入千家萬戶,但是從全世界範圍來看,人工智能還遠未實現全球普惠,各個國家之間的智能鴻溝依然存在。借助本次大會這個平台,加強合作,分享中國方案。
據悉,今年3月緬甸發生了7.9級地震,我國第一時間奔赴震區,大家都感受到中國救援隊的鋼鐵意志。在這背後,人工智能團隊也上演了“生死時速”,僅用7小時就開發了中緬英三語互譯系統,在救援黃金72小時服務了700多人次求援需求。救援後,緬方把語言系統納入了其國家應急語言庫。此外,中國科學院和企業聯合相關企業開發了“愚公”智慧礦山系統,不單在國內“移山”,還“出海”幫助泰國採礦。在泰國園區,“愚公”系統提升了礦車行駛裝卸載整體效率16%,降低綜合耗電量20%。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杜廣達稱,以DeepSeek為代表的中國大模型,為全球用戶提供了高質價比的人工智能産品服務,有力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全球的普及應用,向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為進一步推動全球共建開源生態,將推動中國—金磚國家人工智能發展與合作中心,聯合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中國開發者網絡、開源中國等機構,在大會上發布《國際人工智能開源合作倡議》,號召全球以開源為紐帶,共商技術創新路線,共促技術成果賦能,共建開放包容社區,共享時代發展紅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