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上海4月7日電 長江口以南、黃浦江以東,上海市唯一一個位於外環線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高橋鎮坐落於此。近年來,高橋搶抓非遺保護傳承“流量密碼”,讓上海絨繡等文化IP充分活化,積極構建紅色文化生態,依託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集聚更多發展要素,書寫千年古鎮嶄新篇章。
慢工出絕藝 非遺煥新顏
仲春時節,高橋老街,踏着古鎮彈硌路,漫步在窄長的街巷,一棟磚木雕花結構建築映入眼簾,這裡就是高橋絨繡館。
走進高橋絨繡館,別有洞天,一幅幅巧奪天工、栩栩如生的畫作展現了絨繡這種傳統技藝的巧思與精緻。上到二樓,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上海絨繡代表性傳承人、上海市工藝美術師何冬梅的辦公室裏,數百種絨線錯落有致、層層疊疊地擺放着,五顏六色的羊毛絨線變得格外“聽話”,花瓣的紋路、動物的毛髮、人物的面部表情被她的巧手在畫布上細膩地展示出來。

上海絨繡起源於西方,並與中國傳統刺繡技藝結合,在海派文化熏染下形成了獨特風格,被稱為“東方油畫”。
確定創作內容、染色配線、精心創作……絨繡作品雖美,但製作過程極其枯燥。何冬梅説:“根據稿子的不同色系,常常要染出數百種絨線,再選着用,通常前期染線就要一週的時間,一個平方米通常就要耗費一年時間。”
從一幅幅經典西方美術作品,到展現新時代上海發展成就的《夢想之城》《上海光源》《夢幻迪士尼》,一眾作品展現了絨繡這種極具江南特色和海派特點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魅力,標記着高橋乃至浦東和上海的發展刻度。
絨繡茶具套裝、絨繡包、絨繡家居用品、絨繡挂畫等,如今,絨繡藝術已巧妙地融入日常生活,讓人們在感受傳統文化獨特韻味的同時,也能享受到實用性。
為了延續絨繡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2012年,上海絨繡高橋傳習所揭牌,向社會招收學員,免費培訓絨繡人才;2015年,高橋鎮成立上海東岸絨繡藝術研究中心,創立非遺保護的智庫聯盟,培養更多人才保護絨繡。
“高橋鎮作為上海絨繡的發祥地,有義務也有責任,為絨繡産業發展提供土壤和環境,更好匯聚各方力量,賦予傳統工藝新的生機,推動絨繡産業創新性發展。”高橋鎮黨委委員趙春燕説。
絨繡是高橋悠久歷史的生動剪影。從唐宋時期的魚鹽之鄉,到元明時期的航運樞紐,再到明清時期紡織興盛,近代,憑藉“三刀一針”(泥刀、菜刀、剪刀、繡花針)的營造工藝聞名滬上。高橋從歷史中緩步走來,散發着古樸而深邃的獨特魅力。
勝利橋畔憶崢嶸 紅色文化永賡續
如果説絨繡展現了高橋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交融,那高橋歷史文化陳列館——仰賢堂則展現着高橋紅色文化的底色。
高橋老街東街,勝利路橋北有一座中西合璧的臨水建築就是仰賢堂。1949年5月25日晚7時,解放上海戰役期間,解放軍兵分兩路從東、西兩街對高橋鎮發起總攻。仰賢堂旁的東街典當橋和西街胡家橋是進鎮的必經之路,發生了激烈戰鬥。至今,仰賢堂墻壁上依然清晰地留有3個彈孔訴説着戰鬥的激烈。
三個彈孔,提醒着人們解放上海戰役的艱辛與不易,也提醒着人們,還有1619名為上海解放犧牲的解放軍戰士長眠在高橋烈士陵園。根據統計,超過八成的烈士犧牲在高橋之戰。
如今,戰爭的硝煙已經遠去,仰賢堂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來訪者……

傳承紅色基因,高橋堅持時代性與歷史性相貫通,實施紅色文化傳承工程。
——夯實紅色基因知識庫。高橋組建文史顧問團,匯集各方學者、當地文人等參與研究地方志、家族譜牒,挖潛高橋紅色歷史文化、文物建築。深入挖掘宣傳51號兵站、戰鬥英雄蔡萼等紅色事跡,先後編印《古鎮高橋》《人文高橋》等書冊、刊物30余本。
——打造紅色文化根據地。高橋用好5處紅色資源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通過對歷史遺址修繕、老街場館利用、黨群陣地展陳等方式,先後打造仰賢堂、勝利橋和黨群服務中心展廳、清溪黨群服務站等紅色地標,與高橋烈士陵園串聯起紅色研學路線。
——培育宣講宣傳生力軍。高橋組建“紅延”宣講團,建立由機關科室負責人、社區學校老師、青年黨員、文化志願者、紅領巾志願者等為主體的百人宣講隊伍,創新宣講方式,推出絨繡藝術品《南湖》等一批紅色文藝精品。
紅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在高橋交匯融通,為千年古鎮的發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動力。
從三水交匯到未來之城
萬里長江一路東流,在上海接納了最後一條支流黃浦江,高橋得三水交匯之利。從文化積澱,到生態優勢,高橋正闊步邁向未來之城。
春暖花開,正是運動好時光。前不久,第十五屆浦東青年健康節開幕式暨“上海之門 綠動未來”高橋濱江生態健康跑活動在高橋濱江森林公園開啟,近500名跑步愛好者穿越“森林氧吧”,漫步春日集市,用腳步丈量春天。

上海濱江森林公園正在打造“公園+體育”的創新載體,為高橋鎮“推窗見綠、漫步親水”的生態建設注入活力。從黃浦江、長江、東海三水交匯的壯闊江景,到濱江岸線觀景區的生態修復典範,每一公里賽道都詮釋着“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
此前,由上海市規劃資源局、寶山區政府和浦東新區政府聯合編制的《大吳淞地區專項規劃》結束草案公示,這是上海首個突破行政邊界的重點地區專項規劃,規劃着力打造城市北部“三江交匯、上海之門”的標誌形象和“藍綠交織、清新明亮、城水共融、低碳睿智”的區域整體意向,形成“一核三帶五組團、綠色開放韌性融合型”的總體布局,涉及浦東新區的部分就覆蓋了高橋鎮。
把文化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從2012年至今,巴斯夫在高橋累計投資約2.8億歐元,助力高橋加快建設新材料科創園。未來,大吳淞地區將聚焦環保低碳、新材料和智能製造三大核心産業,帶動産業從“黑”到“綠”、由“重”到“輕”升級。
圍繞“三水交匯、江海門戶”的獨特地理優勢,高橋將把握“上海之門”的“綠色前廳·文藝匯場”定位,形成上海城市臨江面海的標誌性門戶形象。萬里長江口,千年古鎮高橋正在高質量發展中煥發勃勃生機。(完)
出品: 王永前 姜微
策劃:楊金志
監製:潘旭 方為
統籌:朱翃
記者:楊有宗
視頻製作:徐昌敏 張千石 尹駿逸
鳴謝:浦東新區區委宣傳部
新華網 新華社上海分社 聯合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