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街鎮∣廣富林街道:承富林文脈、興校園創新-新華網
2025 03/19 20:20:11
來源:新華網

解碼街鎮∣廣富林街道:承富林文脈、興校園創新

字體:

  “先有松江府,後有上海灘;先有廣富林,後有松江史。”位於上海松江區的廣富林文化遺址,是上海發掘面積最大的一處古文化遺址,也是長江下游文明化進程的關鍵所在。相比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廣富林文化,廣富林街道從方松街道析出設立以來,剛剛步入第10個年頭。

  從廣富林文化遺址到松江大學城,從傳統文化生生不息到科創轉化熱辣滾燙,在這個古老與年輕並存的地方,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成為19平方公里內最鮮活的印記。隨着新府城與大學城“雙城聯動”,不斷迸發新活力、新動力,讓“後浪”們在逐夢新時代中,日益展現新氣象、新作為。

  在“上海之根”對話古今

  早在6000年前,松江的先民就在“松郡九峰”生息繁衍,上海古文明序幕自此拉開。想要“穿越”回去看看數千年的先民如何漁獵耕種、製作陶器、休閒娛樂?來到廣富林文化遺址,便能找到答案。

  行走在園內,綠蔭環繞,河網縱橫,古色古韻的亭&樓閣,寸磚片瓦都蘊含着歷史的沉澱與文化的厚重。水面上,一座座仿佛金字塔般的屋頂浮在富林湖中,一步一景,步入位於水下的展覽館,結合現代視聽技術,一場“時空之旅”解析原始村落如何逐步走向繁華之城。

  據悉,廣富林文化遺址第一次被發現是在1958年,廣富林村民在開挖河道時,發現了很多古陶片,後經調查,確定為重要古文化遺址。直到2006年,廣富林文化才被專家確定為一種距今約4000年的新見的考古學文化。

  廣富林文化,上接良渚文化,下續馬橋文化,其中還包含了來自北方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印記。它的發現和命名不僅填補了長三角地區文化譜係的空白,而且也印證了上海自古以來就是文化交融之地、海納百川之所。

  2018年,經多年的修繕和改造,廣富林文化遺址面向公眾開放,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A級景區,如今已成為上海旅游打卡的新地標,2024年接待游客近200萬人次。值得一看的是,在園內有一片面積約10萬平方米的廣富林遺址保護區。

  “儘管地上建築早已滄海桑田,但是地下依舊埋藏着一部記載着先民文明和進步的’歷史卷冊’。”廣富林街道“大思政課·富林講堂”講師、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授馬可&&,守護好、展示好廣富林文化,不僅是增進人們對松江、對上海的認識,更是對傳統文化之美的傳承。

  文化傳承、科技創新生生不息

  在廣富林文化遺址的朱雀門對面,一路之隔,就是華東政法大學,與該校毗鄰的是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周邊還有東華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

  據悉,松江大學城佔地約8000畝,共有8所大學,涵蓋語言、政法、外語、財經、理工、體育、藝術等多學科門類,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大學園區之一,10萬師生以“後浪”之勢,展現着欣欣向榮的氣象。

  這裡創新資源匯聚,創新動能強勁: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5個,市級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加盟市級研發服務平台機構51家;國家重點學科、一流學科18個,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基金49家……特別是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擁有航空、軌道交通等應用技術學科,東華大學設有纖維、新材料等基礎研究學科,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和豐富的科技成果轉化資源。

  生機勃勃的科創氛圍,離不開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比如,街道依託松江大學城優勢,建立的“七色橋”區域化黨建聯盟品牌,以創客集聚的德稻知識資本創新中心、“文匯580”大學生創業中心、經濟小區、點火和輕客眾創空間等一系列黨群陣地為載體,理論聯學、資源聯享、隊伍聯建,一同擦亮了大學城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此外,街道文化藝術節、科技節已探索形成“政府主導、社會支持、各方參與、大眾受益”的辦節機制,通過與高校的攜手合作,激發了青春的活力與風采,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影響力,也是人文廣富林“生根開花”的生動寫照。

  據悉,自2019年上海松江大學城高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廣福林街道成立以來,2019年至2024年地方財政收入從7785萬元增長至2.86億元,年均增長31.17%。

  守正創新向未來

  文化,記載着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也見證着城市的興起和發展。東至通波塘,西至油墩港,南至文翔路,北至辰花公路的廣富林街道行政區域面積約19.05平方公里,在21.06萬人口中,大學城師生、社區居民各佔一半。9年多來,廣富林街道全力打造處處散發歷史風韻、學府底蘊、郊野生趣和商圈活力的魅力新城。

  為了讓周邊居民、新就業群體也能感受到“科創、人文、生態”的現代化新松江建設氛圍,2024年啟用的松江印象城黨群服務中心,正成為社區、校區、園區之間持續交流融合的一座橋梁。走進中心能看到,這裡有一片大學生創新創業作品展示墻,還有初創企業辦公間、多年齡段閱讀區、新就業群體休憩區等。

  馬可&&,這裡不僅是區域化黨建成果,借助大學城師生資源,通過項目化運行,已打造成為老百姓的富林講堂、大學生的實踐基地、區域單位的共享大廳、居民區的藝術中心。

  根據《人文廣富林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年-2025年)》,要建設一個高質量發展的文化之城、高效能傳承的文博之城、高品質民生的文旅之城、高能級創新的文創之城。近年來,街道重點打造“廣富林文化藝術節”品牌項目32個,共吸引來自社區、大學城等1萬多人次參與到“世界讀書日”“國際博物館日”“世界美育日”等主題活動中,培育“冬冬水兵舞”等特色文體團隊10支,還先後建立廣富林“博物館聯盟”“圖書館聯盟”“戲曲聯盟”等文化藝術工作機制,成立廣富林街道社區學校,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彙編《廣富林人文檔案》《廣富林街道攝影集》,形成“三典三集”。

  廣富林街道黨工委書記姜山&&,未來,廣富林街道將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鏈結大學城、遺址公園等一系列優質資源,讓文化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不竭動力。同時,以落實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國家戰略為牽引,搶抓松江新城建設歷史機遇,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出品: 王永前 姜微

  策劃:楊金志

  監製:潘旭 方為

  統籌:朱翃

  記者:龔雯

  視頻製作:徐昌敏 虞禮鋒 張千石 陳鵬帥 尹駿逸

  鳴謝:松江區委宣傳部

  新華網 新華社上海分社聯合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史依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