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煥新開放後的上海市楊浦區長白新村街道“四中心”。受訪者供圖
新華網上海3月14日電(王若宇 張小滿)從硬體配套的洼地,到公共服務的高地——兩年來,楊浦區長白新村街道“四中心”持續成為社區“頂流”,讓不少周邊區域的居民都羨慕不已。
2023年7月,楊浦區長白新村街道把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融合升級。“四中心”蝶變之後的第一年,就服務黨員群眾39萬人次,成為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去處。“四中心”意外走紅,在和當地幹部溝通過程中,“流量”成為被提到頻率最高的詞彙。
公共服務為什麼也要開始關注流量?
“以人民為中心,做什麼,做得好不好,流量最能説明問題”。
在上海市區,很難想象兩年前還有一個地方,在3.05平方公里的轄區裏沒有一家咖啡店。這裡有近8萬常住人口,老齡化程度超過50%,45個居住小區中房齡超過30年的老舊小區佔比48%。
37歲的張磊是生活和成長在長白新村街道的“老楊浦”。他告訴記者,在“四中心”煥新重開前,當地最大的短板就是公共服務和商業資源的短缺。2023年7月開在“四中心”一樓的“1906公益咖啡”,是長白新村街道的第一個咖啡店。現在包括他在內的當地居民休閒、進修、健身的需求都能在家門口得到滿足。
一杯咖啡,只是過去長白新村街道公共和商業配套短缺的縮影。楊浦區曾是上海的工業大區,很大一部分居民是産業工人。隨着城市經濟結構變遷,轟鳴的機器走進歷史的角落。昔日熱鬧的工人新村,和上海日新月異的城市發展愈發格格不入。除了2023年已經在上海其他地方隨處可見的咖啡店之外,少兒書店、圖書館、市民健身場所、文化娛樂場地在當地都尤為稀缺。
老齡化程度高,老舊小區比例高,是長白新村街道民生工作的兩大難點。在很多老舊小區,居民的人均住宅面積還低於上海市人均住宅面積。一位70多歲的老者向記者坦言,“自己的蝸居房,只有吃飯和居住兩個功能,家裏來了客人都不知道去哪。”

圖為24小時開放的自助機服務。受訪者供圖
“所以在‘四中心’煥新的整個過程中,我們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做什麼,做得好不好,流量很能説明問題。”長白新村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胡建冬&&。
近年來,各級政府在公共服務上的投入巨大。投入之後,有沒有獲得收益良好的社會效益?流量是關鍵指標之一。
在曾經硬體配套的洼地,打造公共服務的高地,長白“四中心”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經驗做法:
首先是讓門好進,事好辦。“四中心”仿傚商業機構,把原本深藏在大院裏的大門改為沿街開放,讓市民看一眼就能找到;進門處的“一網通辦”區域採用自助銀行設計,24小時接待市民;一樓服務大廳取消所有隔斷玻璃,居民和辦事人員坐著面對面交流。此外,現場還設有專職服務人員,為市民提供一站式引導。
其次是讓人願意來,留得下。“四中心”煥新後,辦公面積減少三分之一,最好的位置全部用於公共服務。在功能融合之後,許多來辦事的市民都願意多坐一坐,逛一逛,體驗一下高品質的公共服務。當地充分調研居民需求,動態運營。一段時間以後,人氣旺的項目擴大空間,人氣不足的項目靈活調整。“現在的乒乓房、圖書館SOHO辦公區的面積都在聽取居民建議後進行了擴大,”相關負責人介紹説。
工作日也人氣爆棚,背後的流量密碼是什麼?
“先轉變觀念,再轉變做法,讓人民滿意是唯一標準。”
一個工作日的午後,記者走進長白新村街道“四中心”,看到的卻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愛心屋裏,志願者正準備給社區的長者理髮,年輕人圍坐在公益咖啡館裏交流求職經驗,圖書館的SOHO工位上坐滿了人,一名老爺爺提着剛買的蔬菜衝進乒乓房準備打球……

圖為長白“四中心”中的社區圖書館。受訪者供圖
功能融合後的“四中心”,最大的特點是老百姓辦事方便的同時,附加體驗更好,“情緒價值”拉滿。許多人來辦事,喝杯咖啡,事情就辦好了。再順便逛一逛,發現這棟樓裏還有不少像平價健身房、白領夜校、免費網吧這樣的好去處,於是來了還想來。
兩年來,長白“四中心”已經接待黨員群眾53萬人次,在全市街鎮黨群服務陣地發展力考核評估體系考評中持續位居頭部位置。
胡建冬介紹,長白“四中心”的做法就是“一個導向,四個融合”。在以人民需求為導向的基礎上,融合服務空間、服務功能、人員隊伍、黨群組織,在有限的空間裏,讓公共服務的效能最大化。
“先轉變觀念,再轉變做法,讓人民滿意是唯一標準。”胡建冬説。
走進長白“四中心”四樓的圖書館,你會發現這裡和很多的社區圖書館有着顯著不同:

圖為一名長者在電腦上玩“連連看”游戲。王若宇攝
老年人可以在書架上找到當下的潮流讀物;年輕人能獨享帶電源的SOHO工位;過去圖書館不讓帶進咖啡,現在辟出一塊區域,讓大家坐著邊喝咖啡,邊閱讀。下午兩點半,整個圖書館已經找不到空位。
“書店都開始賣咖啡了,圖書館為什麼不能帶咖啡進來?過去認為老年人過來就是看報紙,實際上他們也有與時俱進的閱讀需求,”相關負責人説,圖書館的高人氣,就是周邊居民對“四中心”運營理念的認可。
在開放時間上,長白“四中心”也打破過去政府部門“你上班,我上班;你下班,我下班”的局面。除了24小時開放的“一網通辦”區域外,公益健身房、咖啡館、圖書館等人氣空間全部對標市場化運營的商業機構開放到深夜。
所謂轉變觀念,就是把過去居民“找我來辦事”,甚至“求我來辦事”的觀念,轉變成“用服務顧客的標準來服務市民”,讓他們像去逛商業機構一樣,在這裡得到精細化、高標準的服務。
這種觀念的轉變,還體現在工作作風上。走進長白“四中心”,市民的第一印象就是空間開闊,引導醒目。然而他們並不知道,在這個佔地4800平米的六層樓建築裏, “四中心”相關負責人沒有獨立的辦公室,工作人員的工位和許多互聯網公司一樣,面對面緊貼在一起。
“社區內老舊住宅比例太高,許多居民家裏空間不足,這要求我們必須把空間釋放出來,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胡建冬説。
正因為這樣,在有限的空間裏,更多的乒乓球桌和SOHO工位被擠了進來。有的市民甚至把這裡當成第二個“家”,時不時都要來走一圈。
從“228街坊”改造到“四中心”走紅——
“讓人民滿意,才是把錢花在了刀刃上。”
上海,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提地。五年多時間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已經成為上海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根本遵循。
長白新村街道是建國後最早一批工人新村的所在地。2023年,由工人新村“2萬戶”改建的“228街坊”蝶變歸來,為市民提供高品質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一舉成為上海新晉網紅打卡地。同年年末,長白“四中心”煥新開放,躍升為輻射周邊的社區公共服務“頂流”。

各年齡段居民在乒乓房切磋球技。王若宇攝
張磊説,現在的長白新村街道已經成為讓楊浦人羨慕的地方。閒暇時,和朋友一起去“228”逛一逛,然後走到“四中心”,10分鐘左右時間。在這10分鐘的路程裏,也覆蓋了過去市中心繁華路段才有的高品質商業配套、開闊怡人的公共綠地,以及一系列平價優質的民生服務。
長白新村街道黨工委書記孫輝&&,“在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過程中,最大的感觸就是以人民需求為導向配置公共資源,人民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從一個個細微的創新開始,推進觀念的轉變和體制機制的創新。人民滿意了,公共財政才是把錢花在了刀刃上。”
67歲的李阿姨在當地居委會工作。“周邊小區的居委會已經把很多活動的場地放在了‘四中心’,這裡的場地預約十分搶手。一些老人家裏的居住環境都比較跼踀陳舊,大家都願意約在這裡見面,一進門就感覺非常舒服,這裡更像我們的共享客廳。”李阿姨説。
從2021年12月,佔全上海舊裏總量約三分之一的楊浦舊改收官,到2023年,長白“四中心”和“228街坊”先後“蝶變”煥新——人民城市建設不斷推進,作家昔日筆下的楊浦“窮街”已經成為歷史。伴隨春天的腳步,更多的“人民城市樣板間”正從百姓身邊“破繭”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