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街鎮 | 宜川路街道:大都會中的民間藝術之鄉-新華網
2025 01/22 20:06:54
來源:新華網

解碼街鎮 | 宜川路街道:大都會中的民間藝術之鄉

字體:

圖為宜川路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受訪者供圖)

  下午3點,宜川路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小劇場裏傳來陣陣叫好。家長們帶着孩子,來這裡觀看宜川吉祥越劇藝術團演出的《梁祝》《追魚》等傳統劇目。藝術團成員中,很多是當地居民,有的是資深戲迷,有的是學生,有的是白領。儘管不是專業團體,但節目質量一點不低。在劇目《追魚 鯉魚三場》中,隨着5歲小演員玥玥用一套行雲流水的動作表演贏得全場經久不停的掌聲,演出氣氛被推向高潮。

  上海普陀區宜川路街道被稱為大都會裏的民間藝術之鄉。居民自發,街道搭&,社會力量參與,宜川路街道結合自身特點,用20年時間,走出了一條在大都會中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之路。

 喝着咖啡聽越劇——

  “完完全全居民自發,文化的生命力來自人民群眾。”

  在上海,哪些人熱愛看越劇?

  走進宜川路街道社區文化中心小劇場,答案也許讓很多人意外:習慣提前進場的老年人搶佔了最前排的位置;年輕夫妻帶着孩子,一手咖啡、一手奶茶,觀眾中還時不時出現幾張外國面孔。如果當天表演的劇目是《梁祝》這樣的大戲,那麼上座率常常超過100%——稍晚些入場的觀眾只能坐在走道中間,或者站在最後一排。

  團隊也許是業餘的,觀眾絕對是專業的。這是走進宜川路街道後,很多戲曲藝術團體的共同感受。

圖為宜川吉祥越劇藝術團在社區進行演出。(受訪者供圖)

  2016年,袁曉麗和幾個志同道合的越劇愛好者成立了宜川吉祥越劇藝術團。藝術團以排演大戲為主,在專業老師指導下,已經成功上演了17本大戲,被社區居民親切地稱為“家門口的戲班子”。

  袁曉麗説,藝術團選擇在宜川路街道安家,和這裡的戲劇文化氛圍有很大的關係。“這裡的觀眾對於戲劇的了解和熱愛,一點不亞於我們的演員,表演中,他們對劇目中的精彩橋段、經典唱詞如數家珍”,她&&。

  當地居民説,宜川人的“越劇基因”,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上世紀50年代,宜川新村建成時,首批居民中就有不少越劇愛好者,等到電視機普及,許多人家的收音機裏依然不時傳來越劇的經典唱段。

  今天,聽着收音機裏越劇長大的孩子們,又成為了傳承戲劇文化的主力軍。在宜川路街道常年活躍的30多個民間戲劇團體中,“月光越劇隊”格外引人注目。團長袁南飛是一名物業管理人員,從小受家庭影響,熱愛越劇文化。他説,之所以叫“月光越劇隊”,是因為團隊成員由20歲至30歲青年人組成。白天,大家在各自崗位上忙碌;晚上,他們伴着“月光”而來,在公園和社區裏表演摺子戲。

  有了濃厚的群眾基礎,宜川路街道也着力為居民配置豐富多樣的戲曲資源。每年10月舉行的宜川戲曲節已經連續舉辦23屆,在和上海五大戲院合作下,戲曲節期間還曾邀請到尚長榮等藝術大家走進社區。自2002年以來,當地舉辦的各類戲劇演出3510余場,觀眾接近100萬人次。

  “宜川路街道能夠成為上海的民間藝術之鄉,充分彰顯了群眾文化的生命力。”宜川路街道相關負責人説。

  破壁出圈,傳承創新——

  “讓更多在這座城市生活的年輕人愛上中國非遺。”

  傳承弘揚傳統文化,需要“學古不泥古”,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瓷刻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上世紀40年代,海派瓷刻在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色。2005年起,上海市非遺項目海派瓷刻傳承人程佩初開始在宜川社區學校開辦瓷刻班,建立“瓷刻藝術社”“海派瓷刻”工作室、“傳承人團隊活動室”,並組織多項瓷刻文化進校園活動。

  在宜川路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瓷刻展示館,許多展品讓人眼前一亮。和其他瓷刻所展現的中國傳統美術題材不同,這裡的瓷刻一眼望去,就知道哪些作品出自青少年之手:ACG、宇航員,都能成為雕刻在陶瓷上的主題。

  海派瓷刻帶教老師朱美娟介紹,每逢寒暑假,宜川路街道就會組織“非遺夏令營”“非遺學院”等活動,讓中小學生和家長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近10年來,通過在周邊四所學校開展瓷刻課程,已經培育“小小瓷刻傳承人”近200名。

  “其中不少小傳承人的藝術水準已經達到準專業水平,作品可以在網上直接售賣,對他們而言也多了一門實實在在的手藝。”朱美娟説。

圖為宜川美玉舞蹈隊獲得央視“感動中國”節目銀靴獎。(受訪者供圖)

  打卡人變成傳承人,“業餘班子”登上央視舞&。宜川美玉舞蹈隊是一支由熱愛舞蹈的退休人士自發組織的舞蹈隊,成員有25人,其中不少為華僑或留學生家屬。成立9年來,由這支業餘隊伍編排的非遺民族舞蹈不斷登上專業舞&,並獲得央視“感動中國”節目頒發的銀靴獎。舞蹈隊隊長黃玉&&,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和街道長期以來的支持和觀眾的熱愛分不開,“宜川路街道的文化氛圍,為大家投身興趣愛好,傳承非遺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舞&。”

  在宜川路街道,傳統文化把各個年齡段、各種職業的愛好者聚在了一起。在街道精心配置的各種文化資源的熏染下,一代代人漸漸從“打卡”到“愛上”,從傳承到創新,為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更好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展望未來,街道期望通過多元化傳播、校園教育普及等舉措,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更多連接點,讓傳統文化更好融入百姓生活,成為滋養大眾精神世界的常青之樹。”宜川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趙飛&&。

  蘇州河畔,大都會裏,一個個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正在廣袤基層煥發出歷久彌新、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出品: 王永前 姜微

  策劃:楊金志

  監製:潘旭 方為

  統籌:朱翃

  記者:吳振東 王若宇 師千行

  視頻製作:徐昌敏 虞禮鋒 張千石 陳鵬帥 尹駿逸

  鳴謝:普陀區委宣傳部

  新華網 新華社上海分社聯合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