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經濟規模突破五萬億 集流成海是如何實現的?-新華網
2025 01/18 12:08:01
來源:新華網

上海經濟規模突破五萬億 集流成海是如何實現的?

字體:

  新華網上海1月18日電(記者朱翃 史依靈 許超)上海市市長龔正日前在上海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一年來,上海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經濟運行回升向好。預計全市生産總值增長5%左右,城市經濟規模進入了5萬億元以上的新階段。”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起於累土。上海這張5萬億成績單的“江海”,離不開這座城市每一家單位、每一位市民的“涓涓細流”;也離不開這座城市從區域發展到人才引進,從深化改革到現代治理的持續發力。

  

  這是1月14日拍攝的上海浦東陸家嘴金融城街景。新華社記者 桑彤 攝

  龍頭帶動 長三角凝心聚力

  上海是中國對外的窗口,正在加快“五大中心”(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面相全球、擴大開放是上海經濟活力的重要源泉。數據顯示,上海2024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4.27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3650萬億元,增長8.2%;保持全球最大進出口貿易口岸城市地位,浦東機場口岸入境外籍人員數量居全國空港首位;上海機場航空貨郵和旅客吞吐量分別達到420.6萬噸、1.25億人次,排名分別升至世界第二、第三;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5150.6萬標準箱,成為全球首個年吞吐量突破5000萬標準箱的世界大港……

  面向太平洋的豪氣,來自背靠長三角的底氣。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龍頭”,上海在深入落實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中步履紮實、穩中求進。滬蘇湖高鐵建成運營,G60科創走廊捷報頻傳,沿滬寧産業創新帶平台能級不斷提升,方廳水院、上海示範區線等項目建設上海示範區線等項目建設不斷加快,虹橋國際低空經濟産業園、華東無人機基地建設蓄勢待發……

  

  12月26日,上海經蘇州至湖州高鐵(滬蘇湖高鐵)開通運營,上海虹橋至湖州站最快55分鐘可達。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龍頭帶動、兄弟齊心,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如今“頭昂腰壯”,不只有出挑的頭部城市,腰部城市如蘇州、杭州、南京、寧波等城市的實力同樣不可小覷。這種完備的梯度結構和高效的産業協作,凸顯的正是長三角城市發展生態的“強”。

  築巢引鳳 産學研同頻共振

  人才是城市的基礎與活力,也是城市不斷發展的底氣。以上海高校為例,打造“近者悅、遠者來”的青年人才發展沃土已經是滬上各大高校發展的共識。從待遇、經費、實驗室等“硬”條件,到管理模式、服務理念和全方位保障等“軟”環境,上海一直在為“築巢引鳳”孜孜以求。

  “青年人才的引進關係到學校的未來發展潛力和科研能級的提升,是學校發展的重中之重。”上海交通大學人事部門有關負責人&&,學校在人才引進上不看“帽子”看“裏子”,不唯文章唯實力,關注現在更關注未來。只要是學術科研的“潛力股”,只要能填補學科方向的“空白區”,不管是本土培養還是海外引進,學校都十分看重。

  上海不僅吸引人才提升科研的實力,更借此打通“産學研”,實現同頻共振。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宋海濤在接受採訪時&&,人工智能研究院組織開展與龍頭企業、國際組織合作,陸續建立全球工業人工智能聯盟卓越中心、省級博士後工作站、聯合實驗室及成果轉化基地,讓市場主體作為“出題人”“閱卷人”,學校及研究院作為“源動力”,共同推動教學、實踐、産業的深度融合,為培養適應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實現“産學研”的一體化推進。

  深化改革 破難題守正創新

  2024年底,特斯拉宣布上海儲能超級工廠將在2025年第一季度投産,規劃年産一萬台商用儲能電池,産品供應全球市場。“特斯拉速度”再度刷新——突破了特斯拉整車超級工廠建設速度,儲能超級工廠2024年5月動工開建,7個月就實現了從動工到開工的飛躍。

  

  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2024年12月15日攝)。新華社發

  這背後,是上海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不斷優化制度、探索新路,為發展破難題的勇氣和魄力。過去五年,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累計形成70個全國首創性制度創新案例,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累計形成154項制度創新成果。

  2023年5月,世界銀行推出全新的“營商環境”評估體系(Business-Ready)——營商環境成熟度評價,上海是代表中國參與世行評估的專家調查的唯一樣本城市。上海全力做好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對標改革,優化營商環境“7.0版”150項改革舉措全面完成。

  風物長宜放眼量。在上海兩會期間,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壽子琪參與分組討論時&&,“優化營商環境7.0版”實屬不易,也期待其進一步升級,“讓創新本身也變得更有溫度”。

  與此同時,上海實施減輕企業負擔“20條”等政策,全年新增減負超過1160億元。多語種上海國際服務門戶上線運行,專用信用報告、企業信息變更等“一件事”創新成果向全國複製推廣。

  目前,長三角地區累計已有170余項高頻政務服務和應用實現了跨省“一網通辦”。2024年又創新推出了長三角新生兒出生“一件事”、跨省就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免申即享”等一系列打破區域限制的共享服務,還率先在全國試點的跨省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

  一項項速度的刷新、一個個難題的解決、一件件跨省事件的“一網通辦”,背後正是深化改革、制度創新的有力支撐。

  基層治理 為人民共治共享

  社會的發展,最終的落腳點在於人民福祉;發展的紅利源自人民,也要實惠於人民。

  去年,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南區開園,在寸土寸金的黃浦江畔,打造了中心城區裏的“雙子山”,讓上海市民閒暇時間登高望遠、踏青賞花在家門口就能實現。上海849座公園實現24小時開放,佔全市公園總數的87.3%。

  

  2024年9月9日,上海世博文化公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方喆攝

  “一老一小”始終是社會關心的話題,更是中年職場人士需要穩固的“大後方”。2024年,上海新增養老床位4385張,改建認知障礙照護床位3210張,建成社區長者食堂39個;新增公辦幼兒園托班托額5255個,社區托育托額9034個。

  上海市人大代表、曹楊新村街道黨工委書記許春輝介紹,2022年11月曹楊新村街道落地了普陀區首個“社區寶寶屋”。截至目前,曹楊社區範圍內已建成4家社區“寶寶屋”。2024年度,曹楊社區寶寶屋共接待1980人次,並開展線上線下公益早教服務惠及1722人次,330公益服務課程參與人數突破1000人次。自2022年開放至今,已累計接待3380個寶寶家庭。

  許春輝&&,2025年將結合新一輪社區規劃,發動社會組織、專家團隊、熱心居民等開展同創共營工作坊,全面收集社區公共服務建議,關心關愛好“社會最柔軟的群體”,完善社區托育服務陣地建設,助力社區幼兒健康成長。

  照顧好“一老一小”,讓在職場打拼的中年人更無後顧之憂。

  家庭是每個人的港灣,社區便是每個家庭的港灣。正如上海市人大代表、黃浦區五里橋街道龍華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張丞俊在發言時提到,上海正在不斷加強社區工作的數字化建設,通過構建數字化知識技能培訓體系,推廣數字化工具運用等舉措,培育社區工作者在數字化環境下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和精準高效的服務能力。“社區工作者是基層治理的中堅力量,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是服務好社區的重要保障。如今不僅有‘三會’制度這樣的‘軟體’,還有數字工具這樣的‘硬體’,基層治理的現代化不斷推進,讓上海的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張丞俊説。(完)

【糾錯】 【責任編輯:史依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