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魔都·上海兩會)讓人民城市成色更足——代表委員熱議“大城善治”-新華網
2025 01/19 07:00:00
來源:新華網

(解碼魔都·上海兩會)讓人民城市成色更足——代表委員熱議“大城善治”

字體:

  新華網上海1月18日電(記者郭敬丹、孫青、許曉青、吳振東、楊有宗)2025年上海兩會上,人民與城市如何更好相互依存、相互成就,依舊是代表委員的牽掛與關切。安居樂業、一老一小、人人共享……許多“搶話筒”中的審議發言、積極提交的建議提案,為更有溫度、更加美好人民之城貢獻力量。

  “讓年輕人安身也安心”

  建設籌措保障性租賃住房7.2萬套(間),籌措供應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床位3萬張以上——政府工作報告中,2024年的這組數據,折射上海為人民安居所做的努力。新一年中,上海還將實現“十四五”末保障新租賃住房達到60萬套(間),籌措供應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床位3萬張以上,並推進大型居住社區配套建設。

  為讓青年人進得來、留得下、住得安,代表委員們還有不少思考。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煙草集團浦東煙草糖酒有限公司陸家嘴專賣署(分公司)副經理沈銥提出,隨着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的擴大,籌集足夠的房源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成為新的挑戰。“特別是在配套成熟、交通便利的區域內,尋找合適的房源更加困難。”

  為此,沈銥建議,科學動態調整保障性租房的租金水平,使租金水平應與目標租戶的經濟能力相匹配,避免過度負擔。通過調研市場和租戶收入水平,動態調整租金適應市場變化的租金水平。

  上海舊住房改造。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百姓安居,也是城市更新的必答題。2024年,上海完成13.6萬平方米中心城區零星二級舊裏以下房屋改造,31.1萬平方米小梁薄板房屋等不成套舊住房改造。2025年,“兩舊一村”改造還將加速推進,全面完成中心城區零星二級舊裏以下房屋改造,完成31萬平方米小梁薄板等不成套舊住房改造,啟動25個城中村改造項目。

  “舊改中的更新設計不是單單是紙上畫圖,也是在安排居民的生活。”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金源方程律師事務所主任金纓説,建議舊住房改造政策解讀過程中進一步保障人民群眾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多舉措並舉通過創新改造、優化路徑解決居民實際問題,並根據房屋實際情況更新美麗家園工程受惠範圍及實施內容。

  “讓孩子們茁壯成長”“讓老年人樂享生活”

  “一老一小”,需要城市用心用情呵護。2025年,上海將新增3000張養老床位,改建3000張認知障礙照護床位,新建30個社區長者食堂。同時,推進建設兒童友好城市,新增3000個公辦幼兒園托班托額,推動社區優育點擴優提質。

  上海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同時,“品質養老”的需求也日益旺盛。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樂揚紅樹林慈善公益中心理事長白莉調研發現,老年人個性化消費需求越來越高,而目前的老年助餐等服務還不能完全滿足這些需求。她建議,明確相關准入機制,允許更多市場化餐飲納入養老助餐體系,通過獎補支持等方式,鼓勵為老年人提供更多餐飲服務。

  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潤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葛琼也建議,利用AI技術,推動智慧養老從功能型向情感型邁進,讓科技不只是工具,更是親情的延伸。

  上海社區托育。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上海正大力推進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上海市婦聯提出關於適兒化改造的建議:以兒童游戲、運動、學習等需求為導向,完善社區公園綠地設施,拓展公園綠地功能,打造寓教於樂知識課堂。同時,結合城市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體育公園和公共體育設施改建,增設適兒化健身設施,滿足各年齡段兒童運動休閒需求。並且,鼓勵各類商業設施和商業培訓機構在滿足功能需求、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在原建設基礎上新增兒童活動空間和設施。

  “讓路上的奔跑有更多保障”

  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城市中,新就業群體奔跑在路上,與城市運行、百姓生活緊密相連。如何更好保障他們的勞動權益,代表委員十分關注。

  上海市人大代表、市總工會兼職副主席朱雪芹領銜60名市人大代表,聯名提出《關於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協商協調機制立法》的議案。“我們建議深化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協商協調機制立法,以黨建為引領,創新立法,拓寬協商協調覆蓋面。”朱雪芹説,重視維護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傾聽普通勞動者的急難愁盼問題,有利於更好地推動他們成為美好生活的受益者、分享者。

  外賣小哥奔跑在路上。受訪者供圖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喬文律師事務所主任韓璐還建議,多方參與算法的優化,努力實現算法規則的形式透明和實質合理的平衡。應引導企業和平台履行社會責任,形成多元主體參與算法的共治格局,讓市場、政府、社會、從業者、用戶都能夠參與到算法優化的通道中去。

  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申浩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張玉霞將目光投向新就業群體的家人。“希望在加強對隨遷子女就讀政策的宣傳普及的基礎上,結合新就業形態的實際情況探索適當放寬門檻。”張玉霞舉例説,在留守兒童的監護上,當地村居委會應加強對家庭監護的督促指導,教育引導外出父母依法履行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

  “城市溫度惠及人人”

  “一位盲人和我説,自己出門過馬路時,盲杖已經被壓斷三根了,因為馬路旁沒有過街語音提醒,只能根據聲音判斷有無車流,其實比較危險。”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廣播電台的主持人臧熹記住了這份無奈,他對上海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做了調研。

  上海已經在不斷推進相關實踐。臧熹注意到,公安會同相關部門已經在上海師範大學桂林校區門口安裝了定向聲音裝置,定向聲音裝置範圍可控、音量可控。“希望未來能都擴大安裝範圍,由交警部門會同殘聯等相關部門主動調研,對需求較大的路口進行安裝,為盲人過馬路提供更多幫助。”

  上海市楊浦區長白228街坊內的商業購物中心。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城市溫度,在點滴細節中,在每個人的感受中。“近年來我們聚焦群眾關心的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多元化需求,切實兜牢民生底線,促進公共服務優質均衡,民生服務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上海市人大代表、楊浦區區長周海鷹説,楊浦有着群眾自治、多元共治的良好傳統,將持續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現代化,推動“一線工作法”“四百大走訪”走深走實,加強睦鄰家園、綜治中心等基層陣地建設,用好“人人議事廳”“三師三顧問”等機制平台,切實以民主的方式解決民生的問題,用協商的辦法解決治理的難題。

  來自共青團和青聯界別的上海市政協委員陸璟琨認為,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治理共同體,必須喚起居民的主人翁意識,要在更大範圍內形成“社區主理人”的責任共識,進一步暢通和規範訴求表達、利益協調和權益保障的通道,讓社會治理更具活力,項目更可持續。

【糾錯】 【責任編輯:王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