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上海1月7日電(記者 張夢潔)南方地區多有土布,不稀罕。但能讓時尚品牌爭相聯名,甚至在國際T&上展示風采,崇明土布無疑是非常獨特且更具影響力的。作為上海市非遺,崇明土布最大的傳承基地、最有名的“網紅”達人都在豎新鎮,這個位於崇明島中部的小鎮正崛起為土布品牌化、産業化發展的新標杆。
從非遺土布的傳承和發展,到農文商旅深度融合,本質都是在地文化的挖掘和再生。鄉村振興的過程,正是對鄉村價值的重新認識、系統梳理和深度開發的過程。其中,文化起到了“鑄魂”的作用。以鄉土文化為核心,以多元産業為支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創新驅動為動力,豎新鎮才幹出了“日新日進”的這股勁。
土布不土,“活”起來才能“火”起來
崇明土布有600多年的歷史,興盛於明清時期。上世紀初,崇明全島有織機數十萬台,崇明土布遍及華東地區,遠銷東南亞,享有“衣被天下”的美譽。而隨着工業化的加速和紡織技術的進步,織機和土布都逐漸退出歷史舞&。將崇明土布融合現代審美,創造出更具實用性、創新性的産品,是新時代土布復興的必由之路。
2015年,崇明土布紡織技藝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2016年,豎新鎮將仙橋村的一片閒置曬谷場和農機倉庫改造升級,引入木棉花開創意工坊。工坊集崇明土布産品製作和文化體驗於一體,結合當代年輕人喜愛的國潮元素,陸續與野獸派、回力等知名品牌推出跨界聯名的文創産品。
“和野獸派聯名‘快閃’一個月,我們賣掉上千件崇明土布製品,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大眾關注和網絡流量。”工坊創始人宋榮耀説。如今,木棉花開創意工坊已經“火”到島外,常有被社交媒體筆記“種草”的市民游客,長途驅車專門來這裡體驗崇明土布。
採訪間,記者遇到一組來拍攝非遺選題紀錄片小組作業的“00後”大學生。“到我父母那輩其實就已經不太接觸得到土布了,沒被網絡‘種草’前我們也一無所知。一邊拍一邊親身體驗和學習後才發現,土布也能這麼酷。”學生黃小宇説。
崇明島上最大的土布紡織傳承基地同樣位於豎新鎮,場館總佔地面積超2000平方米。豎新鎮積極扶持業主將閒置的外貿製衣廠房改造為布布瀛土布館。如今,這裡更像是一個崇明土布“博物館”,15000多匹土布整齊擺在貨架上,靜靜訴説着昔日“千廬機杼鳴”的輝煌。
“我接待過很多國內外的土布愛好者和行業專家學者,他們都説崇明土布紋樣和色彩的豐富性是非常難得的。”布布瀛土布館負責人周勤説,崇明土布不只有藍白色,還有很多彩色布和花字,這既體現了崇明人對生活的熱愛,也是這座生態島得天獨厚的生物多樣性給島民帶來的感悟。“這種自信的態度,是刻在一代代崇明人骨子裏的。”
但非遺土布不能只是被宣於展板、置於展架,更需要活態傳承。這兩年,周勤把主要精力放在兩件事上:一是“數字重生”:布布瀛正根據館藏崇明土布的經緯線排布,為已知的2000多個土布紋樣建立數據庫,以便後續的多元化開發;二是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去年,周勤帶着崇明土布工藝品參加“法國圖爾首屆中國非遺文化節”,土布混搭其他面料的服裝亮相時裝周T&。最近布布瀛還收到了來自泰國企業的邀約,共同打造融合崇明土布元素的時尚單品。
農文商旅深度融合,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
土布曾是崇明的支柱産業,而建設世界級生態島的新征程有新使命。
在仙橋村的均瀛咖啡館,主理人Tim就着一杯現磨的桂花拿鐵打開話匣子。“2021年,我從市區的五星級酒店辭職回來創業,就是看好崇明的發展前景。”這一年,仙橋村入選上海市第三批鄉村振興示範村,並成為一個整村打造的國家3A級旅游景區。鄉村文創激發鄉村文旅新活力,也帶動老百姓在“家門口”增收致富。
核心區的均瀛鄉村小鎮由鄉村老舊廠房改造而成,是一個集餐飲、民宿、展示、休閒、體驗於一體的農旅融合新平台,被稱為鄉村版“小萬達”。小鎮由上海均瀛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建設運營,以當地民宿、合作社和企業為基礎,將多種業態融入綜合體內,再通過對接周邊蔬果採摘、河鮮捕撈、紅色文旅、鄉村文創等多種體驗活動,滿足不同年齡、不同類型游客的需求。
東禾九谷開心農場是豎新鎮率先探索農文商旅多元業態融合發展的項目,目前已形成集水稻種植、大米精細加工、稻米文化展示、農事體驗、度假休閒於一體的現代化稻米全産業鏈。在稻米文化園,游客可以通過一系列互動小游戲沉浸式體驗育苗、種稻、收稻、脫粒、蒸煮的全過程。

“小朋友在這裡學到了二十四節氣的農事安排,尤其對城市孩子來説,這樣近距離感受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智慧是很難得。”來東禾九谷參加研學活動的市民張女士説。
東禾九谷開心農場董事長杜軍旗説,這些互動體驗的背後是農場圍繞稻米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技術革新,不僅有與上海農科院合作培育的粳稻新品種,還有工廠化育秧、數字化田間管理,以及稻穀收割、烘乾、倉儲、加工的全程機械化、自動化,種好一粒稻的同時也要講好“米故事”。
上個月,第五屆國際米食味品鑒大會中國賽區總決賽在東禾九谷開心農場舉行。國際米食味品鑒大會被譽為“大米界的奧運會”,每年有來自全球各地5700多種大米樣品參賽,也為我國各地大米生産者提供同&競技和展示交流的平台。當前,崇明正加快打造“長三角農業硅谷”,深耕種源農業、設施農業、智慧農業、品牌農業等領域,大力推動産業能級提升。
豎新鎮相關負責人&&,豎新鎮持續圍繞“農文旅融合、生態生産生活一體、宜居宜業宜游”的總體目標,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效應,不斷挖掘和培育本土優質資源。政府搭&,企業唱戲,勢必會為百姓帶來更多獲益。
宜居宜業宜游,外鄉人原鄉人“同頻共振”
2023年5月,豎新鎮獲批成為全國首批、上海首個“五好兩宜”和美鄉村試點試驗項目,通過深入挖掘各村特色主題,形成“一村一品”特色風貌格局,同時進一步盤活閒置資源,釋放發展空間招引農業科創、文旅文創等新興産業項目,以産業振興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仙橋村的老磚瓦廠改造已近尾聲,未來將打造成綜合型的萌寵樂園,為仙橋村的文旅産業發展再添一把火;躍進村清退拆除了原本塵土飛揚的建材市場,將其打造成一萬多平方米的共享公園綠地“豎新會客廳”不僅有景觀步道、足球場,知名“網紅”咖啡品牌也即將入駐。通過“騰籠換鳥”,豎新鎮已成功招商接洽近20個産業項目。
修繕一新的中共崇明縣委機關舊址陳列館去年年底對公眾正式開放,就位於明強村308號。圍繞這一紅色遺址的升級改造,周邊的村容村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普通的林地成了口袋公園,廢棄已久的老供銷社修繕一新,村委會與壹琳文化公司合作,將其打造成既賣柴米油鹽又兼具會客廳、咖啡店、圖書館等複合功能的新文化空間。
公司負責人莊建銅這兩天正一批批地從市區邀請文化産業的專家學者來豎新鎮走訪、採訪、研讀縣誌。“市區的書店已經非常‘卷’,並且高度同質化,但鄉村還有很大空間,關鍵是如何與在地文化充分嫁接,讓它顯得自然不突兀。”這位在寶山打造出“網紅”文化空間的主理人準備在豎新鎮打造一個鄉村文化新地標。
這個空間的後院是剛剛修繕完的村民大舞&,這裡已經成為村民日常休閒聚會的一處小廣場。空間開業後,這裡還會經常舉辦文化講座、讀書分享會、鄉村市集等活動,將傳統鄉村的生活方式、價值認同與現代城市文明、生活美學相結合。
疫情政策優化、跨省游恢復後,崇明島上的民宿生意比高峰時難做了許多。但大東村的“昊天小築”至今依然能維持90%左右的周末入住率,其中八成以上是老客戶。主理人陸成福退休後租下村裏的農民房,花十年時間一點點改造完善成現在的模樣。他説,做民宿最忌諱一時熱、追風頭,用心把自己的特色做足、把客戶服務做好、把內容體驗做精才是關鍵——做文旅産業需要這樣的“長期主義”,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政府。
冬日午後的陽光暖洋洋的,透過大大的窗戶灑滿一桌,仙橋村的婦女們圍坐在一起,一針一線地縫製土布包。這不禁令人感慨:如果將“歲月靜好”具象化,大概就是這副模樣。“日子會越過越好的。”她們笑着説。(完)
出品: 王永前 姜微
策劃:楊金志
監製:潘旭 方為
統籌:朱翃
記者:張夢潔
視頻製作:徐昌敏 虞禮鋒 張千石 陳鵬帥 尹駿逸
鳴謝:崇明區委宣傳部
新華網 新華社上海分社聯合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