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大200周年校慶 | 融合中西,共築未來——訪中國中心創始人傅瀟霄-新華網
2024 11/06 18:15:36
來源:新華網

曼大200周年校慶 | 融合中西,共築未來——訪中國中心創始人傅瀟霄

字體:

  新華網上海11月6日電(許超、黃文芳)202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迎來200周年校慶。作為英國羅素大學集團成員院校,世界知名的紅磚大學之一,曼徹斯特大學憑藉其悠久的歷史積澱和卓越的學術成就備受矚目。在英國高等教育質量評估中,該校始終位列頂尖,並在全球大學排名中穩居前列。

  曼徹斯特大學是英國最大的單一校址大學,在過去兩個世紀中,超過50萬名的校友遍佈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構築了一個多元化的國際化社群。值得一提的是,曼徹斯特大學也是英國第一所將“社會責任”融入核心戰略計劃的英國高校。在曼徹斯特大學的校友和教職員工中,有26位諾貝爾獎得主及眾多國際知名人士,他們的卓越貢獻進一步提升了英國教育的全球影響力。

  一場跨越時空的學術之旅,再現曼大兩百年歷史

  為紀念200周年這一歷史性的時刻,曼徹斯特大學的校友們以各種形式共同慶祝母校的光輝歷程。近期,該校200周年校慶特展在上海開幕,這也是首次在海外全面展示曼徹斯特大學200年來在學術、文化科技領域的輝煌成就。

  此次特展內容豐富,通過攝影、繪畫、實物展示和影像,細緻地呈現了曼徹斯特大學的重大歷史事件。從1917年世界上首次人工核反應在曼大進行,到1948年世界上首&可存儲程序的計算機在曼大誕生,再到1979年曼大的首位黑人教授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每一個開創性歷史瞬間都見證了曼徹斯特大學的卓越。尤其是2010年,曼徹斯特大學教授Andre Geim和Kostya Novoselov因“二維石墨烯材料的開創性實驗”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使曼徹斯特成為“石墨烯故鄉”,進一步彰顯了曼大的科研實力與創新精神。

  特展策劃人、曼徹斯特大學國際教育中國區總裁、中國中心創始主任傅瀟霄介紹,此次200周年特展不僅是對曼徹斯特大學的致敬,也聚焦於曼徹斯特與中國之間的深厚友誼。自20世紀初以來,眾多中國校友在曼徹斯特大學取得學位後歸國,成為推動中國科技與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本次特展全面展示了中英建交50周年的珍貴圖片、中國傑出校友的事跡,以及曼大與中國的多個合作項目,記錄了中英友好往來的珍貴瞬間。

  

  此外,展覽中還有一個特別環節——“求學記憶,靈感之源”,集中展示了曼大校友、英國皇家特許註冊建造師呂維鋒為此次展覽創作的33幅手繪作品。這些作品生動地描繪了曼徹斯特大學和曼城的地標性建築,通過視覺藝術喚起了校友們對曼大求學時光的夢想、成長與回憶。

  “希望這些精彩的展示可以加深校友們和母校間的&&,也期待特展覽能讓人們對曼徹斯特大學的歷史,對中英之間的人文交往以及文化交流有更多的了解。”傅瀟霄説。

  開啟中英教育交流新紀元,培養“全球公民”

  在邁入第三個世紀的門檻上,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亦走過了16載非凡歷程。自2008年上海設立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以來,該中心始終致力於傳播曼大的卓越教育資源,至今已有約3000名職場精英通過其全球在職MBA和專業碩士課程,實現了職業夢想。

  “我們希望通過曼大教育模式的革新與數字技術的融合,讓教育觸手更加可及,讓更多人受益,實現他們實現職業夢想,改變他們的人生。”傅瀟霄透露,接下來,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將引入更多在線碩士課程,為中國職場人士及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選項。同時,在科研領域,曼徹斯特大學及其中國中心將持續深化與國內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合作,聚焦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等前沿領域,加速創新成果的轉化,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曼大中國中心亦積極秉承曼徹斯特大學的社會責任理念。

  近年來,在曼徹斯特大學“零碳校園”的建設中,中國中心成為上海首批低碳辦公室之一,並榮獲綠色企業大獎。中國中心充分發揮遍佈全國的校友會及行業俱樂部資源,凝聚校友力量。今年初,中國中心舉辦了“點亮上海”活動,以“曼大紫”點亮上海天際線,為曼徹斯特大學200周年校慶獻上祝福。

  

  展望未來,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計劃將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於教學、科研、社會實踐及校友活動之中,培育具有國際視野與家國情懷的“全球公民”。傅瀟霄寄語道:“非常希望我們的在校學生和校友們能夠學以致用,延續曼徹斯特大學追求卓越、開拓創新的精神,積極推動知識在全球的傳播與共享,為社會進步貢獻力量。”(視頻:虞禮鋒)

【糾錯】 【責任編輯:王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