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全面綠色轉型,打造低碳幸福“好社區”
8月28日,中建二局低碳成果發布會在滬舉行,中建二局、萬科集團合作開發的上海嘉定理想之地項目精彩亮相。作為中建二局低碳幸福“好社區”産品的首個落地成果,該社區將通過建築被動節能與主動節能應用,實現全域所有住宅建築滿足超低能耗建築標準,年碳排放降5052噸,整體人均碳排放強度較基準情景下降32%,建成之後將成為上海首個新建的全域低碳、局部近零碳社區。在社區內部,濕垃圾就地處理站、智慧充電樁、光伏路燈、全電綠色廚房、節能外窗點綴其中,俯仰之間,一幅綠色、生態、低碳的人居畫卷徐徐展開。近日,項目住宅部分(19地塊)已經全區封頂。
創新理念,“一核四芯”植入社區
作為城市的最小“細胞”,社區在推動低碳經濟轉型、促進碳中和目標達成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在理想之地項目設計、施工、運營過程中,中建二局建設者將“以健康為核,以綠色、低碳、智慧、活力為芯”的“一核四芯”産品理念融入社區肌理,讓建築既能“發電”又能“省點”,既能“吸收”還能“消化”。
項目全區屋頂的40%都設置了光伏,其中近零碳區域達到50%,光伏發電量257萬千瓦/年,相當於603個三口之家的全年用電量,減碳量預計達1080噸/年。然而,在建設之初,“專業難題”橫亙在了項目團隊面前。“啥是‘光儲直柔’”?不少建設者還是第一次聽説這個新奇的“名詞”。
為了讓團隊迅速領會跟上“節奏”,項目帶頭人蘇憲新帶領大家突擊鑽研,逐步掌握到採用“光儲直柔”系統的屋面施工的“門道”。在充分考慮光伏面板與屋頂設備、綠化等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項目團隊創新採用彩色光伏T型夾具壓塊的安裝技術,收集當地氣候參數,考慮建築物的使用功能、電網條件、負荷性質和系統運行方式等因素,確定光伏建材的規格、安裝位置、安裝方式等,從而有效提升安裝質量與精度。
“除了光伏發電,市集屋頂還必須要有防水、保溫和隔熱的作用,能解決上海梅雨季節時屋頂經常出現的潮濕及返潮問題。”項目有關負責人董國群在建設推進會上強調。為此,項目創新利用“種植屋面”的方式,在屋面防水層上鋪設鋸末、蛭石等松散材料並種植植物,篩選透氣性能的建材,確保極具生態氣息的種植屋面完美呈現。此外,項目還布設了濕垃圾就地處理設備,可實現商業濕垃圾全部就地處理,外遮陽板採用45°斜面,迎合上海冬季的太陽入射角,有效減少太陽輻射得熱,降低室內溫度和空調能耗。
基於“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理想之地項目還考慮將雨水回收利用,通過植物、沙土的綜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凈化,並使之逐漸滲入土壤,涵養地下水,同時回收處理的雨水可用於室外雜用水,包括道路沖洗、綠化灌溉、水景補水以及停車庫沖洗等。通過合理的植物配置,項目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等有調蓄雨水功能的綠地和水體的面積之和佔綠地面積的比例達到40%,硬質鋪裝地面中透水鋪裝面積的比例達到50%,建築遇到了水也可以“呼吸”。
科學規劃,打造“10分鐘”生活圈
步行10分鐘,在你生活的社區可以做些什麼?上海嘉定理想之地項目建設者以新新街口為中心,營建四大公共建築、下店上場花園辦公、綜合體辦公與服務公寓等N個複合業態為一體的全景微縮城,力求將人間“煙火”“百味”濃縮在10分鐘生活圈中,讓社區居民能夠在以10分鐘為半徑畫出的“圈”裏,收穫滿滿的幸福。
在項目建設之初,就規劃了四大城市級公共建築:在活力集合空間春熙集,集合了生鮮市場、生活美學零售、時尚餐飲、聚會社交等功能;在文化引力劇場新新所,可提供文化活動空間,營造城市級文化策展與探索空間的未來展廳;社群運動中心鼓浪館則是集文體綜合於一體、室內室外相結合的運動館,滿足人們健身所需;鄰里客廳陶然薈以符合社區居民生活的業態為主,設有圖書館、寶寶屋、老年康體、一網通辦等基礎市政服務,通過政企合作共建,打造“健康與成長”的新型社區鄰里中心,“四大場館”將充分滿足新一代青年的情感表達與生活訴求!此外,項目的戶外共享空間還包括主廣場-活力廣場、副廣場-音樂/跳蚤廣場、口袋公園三個部分,可以滿足社區內多樣的休閒娛樂需求,100米內可達公園或活動場地,進一步加深人與城市、人與自然、人與人的緊密互動,構建更加富有活力的“10分鐘理想生活圈”,讓人們的“理想生活”更加觸手可及!
強大的功能往往需要強大的技術底盤,這種多元功能的混合如何保障交通的便捷、高效、安全?為此,建設者還將搭建“車”“路”“網”“圖”“雲”智慧管理構架,建設路側感知設備、路側定位設備、路側通信設備以及標誌標牌等系統模塊,支持綠波道路、道路信息發布、智慧流量監控、弱勢交通參與者碰撞預警、道路危險狀況提示,以及分時管控、動態車道管理等車路協同管理,讓出行更加安全。
智慧建造,數字賦能高效建設
要説上海嘉定理想之地項目智慧建造集大成者,“春熙集”肯定榜上有名。步入市集,你能看到市集屋面覆蓋着特殊的“遮陽傘”——光伏板、以溫潤的木材平衡冷峻現代的金屬,以及垂直綠化、陽&綠化、地面綠化形成多層次的綠化空間,三維生態空間詩意滿滿。
項目市集全面應用鋼木結構,讓“混凝土”身影全無。其鋼、木材料體積比達7:93,核心受力構件採用鋼材以減小截面尺寸、控制整體變形;一般受力及圍護構件採用木材,以降低隱含碳排、減少材料傳熱、省去內外裝飾。基於這一別具特色的結構,項目團隊從一開始就成立了數字化智慧建造小組,在設計階段應用BIM建模軟體,根據上海市建築信息模型技術應用指南交付要求,建立共享參數化建築、結構、機電等各專業三維模型,以三維模型為基礎載體,建立BIM裝配式標準化共享參數族庫,為預製構件施工生産提供三維數據和生産加工圖,節約生産進度。
同時,利用物聯網、BIM、互聯網+等數字化技術手段,對建築施工現場的成型鋼筋、混凝土、PC 構件、鋼材等材料供應、加工及調度等關鍵環節實現數字化控制,明確施工現場資源需求情況,降低庫存壓力,優化現場物流運輸路線。通過AI技術,智能識別項目風險並預警,建設一個數據實時匯總、生産過程全面掌握、項目風險有效降低的“數字大腦”,形成以“數據驅動建設,以人為本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為特徵的項目建設新模式。
項目還探索利用CIM&&構建“規建管用”一體化開發新模式,在建設階段便考慮與政府城運&&在技術上同源,在符合政府數據規範的條件下可以對接接入城運三級&&、五級應用,在建築空間層面為城運&&提供管理數據,實現政府主體與企業主體的有機聯動、閉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