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區的故事
2023年10月,上海送變電公司承接了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建設哈密至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這條全長2300公里的能量大動脈,像一條閃亮的飛虹,把新疆充沛的清潔能源,輸送到西部的中心城市。其中約110公里的線路,穿越了人跡罕至、鮮為人知的哈密無人區。
初踏無人區,壯闊與蒼茫撲面而來。
滿載設備物資的車輛,在崎嶇不平的戈壁路上顛簸前行。車窗外,礫石遍地,黝黑嶙峋,一望無際的黑戈壁鋪展開來。在熾熱的陽光下,遠處的礫石山反射出點點銀光,令人睜不開眼。
幾個小時的車程,如同穿越了時空隧道,將我們帶到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異度空間。
放眼望去,蒼茫的石海連綿起伏,恰似遠古的波濤,緩緩鋪向天際。不見人煙村落和樹木河流,偶有小動物的身影,在遠處若隱若現,與這片蒼茫遼闊的土地融為一體。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美得令人屏息,卻也透出一股無人區獨有的桀驁、孤寂和荒涼。
——無人區的桀驁,化作施工路上的重重阻礙。
堅硬如鐵的黑戈壁,簡直是天然的混凝土。一鍬下去,發出清脆的碰撞聲,鍬刃卻只在表面留下淺淺的白痕。唯有挖掘機的利齒和鑿岩機的鋼釬,方能與這頑強的對手抗衡。然而,我們需要面對的還不經竟如此。白天,灼人的熱浪炙烤着每一寸裸露的皮膚。縱是佇立不動,也會在頃刻間汗流浹背。而當日暮西山,晚上的戈壁灘則是另一番景象。籠罩着黑暗的世界裏,呵出的氣息在眼前凝成白霧,必須依靠厚實的保暖衣,才能抵擋侵入骨髓的寒冷。
大漠的喜怒無常還不止於此。記得有一天,我們正在現場奮戰,突然天邊出現一條棕紅色的曲線。伴着天地間雷鳴般的巨響,那曲線迅速加粗,眨眼間變成一堵由沙塵築成的高墻,呼嘯着向我們壓來。我正要掏出手機,記錄下這壯觀的一幕,卻被身邊老練的工友一把拽進避風的土坑,躲在防塵佈下。不一會兒,狂風夾着沙石,猶如千軍萬馬般從頭頂碾過,將現場籠罩在一片黑暗之中。風沙猛烈抽打防塵布的聲音不絕於耳,每一秒都被無限拉長。終於,呼號漸漸止歇,砂石的敲打聲也逐漸平息。我們掀開防塵布,爬出土坑,映入眼簾的景象令人驚嘆:原本的施工現場已經被沙塵覆蓋,所有的設備和物資都披上了厚厚的塵土外衣,仿佛被自然重新塑造了一般。
——無人區的孤獨,放大了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
在這片與世隔絕的荒漠,我們的衣食住行全靠定期補給。在營地旁,有一座不起眼的土坡,被大夥親切地稱為"信號山"。它是整個營地上網信號最強的位置,也是這片無人區通往外界的“任意門”。
每天收工後,你都會看到有人爬上山頂,舉着手機,搜尋着文明世界飄進無人區的4G信號。
問候和關懷通過電波,從這座小小的“信號山”發射出去,將思念和愛帶到我們身邊。夜深人靜,這裡也成為傾訴離愁的秘密角落。思念妻兒的父親,一邊看著視頻一邊絮絮叨叨,訴説着對孩子的牽掛;遠隔兩地的戀人,則在這裡盡情訴説相思,傾聽愛人的低語。有時,山上會響徹開懷的笑聲,但轉瞬見,就可能卻被低沉的抽泣、憂傷的嗚咽所取代。
因此,營地裏有個心照不宣的規矩:每次只許一個人登上"信號山"。因為,它不僅是個土坡山,它是每個人心中最柔軟、最美麗的萬水千山。
——無人區的荒涼,激發着我們對生命和自然的敬畏。
在無人區,時間仿佛被無限拉長。
提前下載的影視劇,兩周內就被看了個遍。即使帶了電子書,久讀也會生厭。吹牛摜蛋,同樣有乏味的一天。唯有營地西面的"望羊坡",始終令人心馳神往。
每逢斜陽時分,人們總會相聚在這片開闊地。或席地而坐,或仰面朝天,共賞天地悠悠,萬物靜好。遼闊的戈壁上,三五成群的羚羊撒開矯健的蹄子,在斜陽中奔馳跳躍,優雅而靈動。野兔、狐狸躥出洞穴,四處覓食,警惕地豎起耳朵,留意四週的動靜。偶爾也會有鳥群引吭高歌,掠過我們的營地向南方飛去。每天,這裡都在上演一一幕幕原始而震撼的史詩。我們早已將這些野生精靈視為朋友,每天在心中與它們問好,聆聽它們的奧秘……
而在這片廣袤天地間,還有一抹獨特的風景線——我們親手搭建的銀色鐵塔。看到這些塔基在荒原上逐漸成型,我們的內心總會涌起一股自豪感。是啊,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是如此渺小,但我們並沒有屈服於蒼茫,而是憑藉着堅韌不拔的意志和聰明才智,在這裡刻下了文明的印記。
——然而,無論風沙有多壯美、信號山有多溫馨、望羊坡有多悠然,都掩蓋不了無人區的殘酷真相。
這裡沒有水源,沒有食物,沒有維持生命的基本保障。在這裡,大自然時刻與人類為敵,我們像是這千百年來踏足這篇土地的先輩一樣,在人力與自然的角力中,選擇了堅持、堅守、堅毅。
我們的工程依舊在穩步推進,我們的鐵塔依舊在這片苦寒地上拔節生長,因為踏足這片土地的每一個人都明白:中國可以有無人區,但是不能有無電區。文明的道路,原本就是由淚水和汗水澆灌而成;光明的事業,必將從苦難和黑暗中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