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7月26日電(何許、郭敬丹)《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上海靜安北站街道着力提升垃圾分類精細化水平,2024年上半年各區、各街鎮以及重點公共機構和公共場所生活垃圾分類實效情況綜合考評中,北站位於全市前列。推進垃圾分類“漸入佳境”,北站有一系列創新探索——
“可回收物循環利用有利於環境保護。我攢着舊書一起送來,這是我正在養成的‘低碳環保’好習慣。”永順居民區華祺苑的小謝拎着一大摞舊書,參加北站街道“滬尚回收進社區”活動。
自上海“滬尚回收”小程序上線推廣以來,北站街道城運中心聯合第三方企業共同開展“滬尚回收進社區、進園區”活動。截至7月中旬,北站今年已組織開展“滬尚回收”活動69場次,訂單總量合計3097.8公斤。
培養“好習慣”的同時,北站加強管理引導,對30個居住區和30家單位開展劃區包乾、量身改造,並嚴格執行居住區垃圾分類實效測評納入物業管理考核辦法。
近期,南星小區被評定為“待改進”狀態,北站街道社管辦聯合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經過多次蹲守巡檢後,發現問題所在:該小區租戶及流動人口量大,部分居民的生活作息時間與垃圾箱房管理時段有衝突。隨後,社管辦牽頭,聯合城運中心、居委、物業、業委會一同協商探討、實地考察,決定增設一處垃圾箱房,作為誤時投放點位。調整一段時間後,南星小區分類測評結果有所改進,最後一直保持在“優秀”狀態。
推動垃圾分類精細化管理,不僅要做好事中事後監管,也要加強事前預防。夏季溫度高、雨水多,垃圾易滋生細菌、産生異味。為保持居住區生活環境優良,7月4日至6日期間,北站街道社管辦、城運中心、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及第三方單位開展夏日夜間巡查特別行動,對居住區垃圾箱房硬體設施、投放環境、分類實效、居民參與度等進行多維度檢查。
建立管理平台也是北站提升垃圾分類水平的重要一環。“城市綠心”這一低碳智能管理平台,包括“碳足跡”“碳普惠”兩大場景,旨在讓生態底色嵌入市民美好生活。
記者了解到,以“萬象天地”商圈為樣本,北站設置七個垃圾分類精細化點位,細化每個點位分類級別、類型,通過計算出每個點位産生的減碳量並進行數據可視化,讓“綠色低碳”看得見、摸得着;同時,進行商圈減量減排趨勢分析,從而更好打造“無廢萬象”新亮點,實踐“低碳北站”精細化管理。
此外,市民可前往參與減碳項目的商鋪門店,掃碼進入“碳普惠”小程序,通過參與低碳知識的推廣及踐行積累碳積分值,並憑相應“碳積分”,兌換餐飯、參觀券或文創産品,成為低碳生活的踐行者。
“垃圾分類是一項經常性、常態化的工作,要構建黨建引領、部門聯動、社會共治的‘三位一體’工作網格和方法,持續提升垃圾分類實效。”北站街道辦事處主任桑禎驍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