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美華涇丨圍墻內外,蘊含為民服務“大文章”
最近,細心的華涇居民王女士發現,很多原本街頭破舊的老式圍墻都穿上了“新衣裳”。“這兒的圍墻可有年頭了,之前都快變成‘危墻’了,墻面破損開裂,我們都不敢靠近走,現在真是大變樣了!”
華涇路龍吳路轉角的城市天際線圍墻改造前後對比
改造前 改造後
華涇鎮內的居住小區建成時間跨度較長,新舊差異大,部分街面和小區圍墻樣式不一:有高聳且封閉的石墻,有銹跡斑駁的簡易鐵欄杆,也有石墻和欄杆交錯的混合式圍墻。有些密不透風、高高聳立,有些因年久失修甚至已佈滿了青苔,成為隔絕小區內外的居民的“心墻”,嚴重影響了街面景觀和居住體驗。
近年來,華涇鎮結合“三舊”變“三新”、“美麗街區”改造等工程,在街道可漫步、可閱讀、可透綠的理念引領下,積極推動老舊小區的圍墻更新,通過社區規劃師精心的設計和巧妙的構思,社會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打造潔美圍墻扮靚城市街景。
在華展路“美麗街區”景觀道路提升工程中,光華綠苑的圍墻,通過局部增加檐口和立柱的線條、優化配色、更新涂刷、改善墻外綠植層次,使原有石墻更具有節奏感和親切感
城市更新不僅要改變面貌,更要以人為本。紫陽花苑改造後的圍墻上,以“紫陽花開”為主題定制了鐵藝金屬浮雕板,內嵌暖色的低照度光源,不僅可以在晚間有效地補充路燈照明,也盡可能降低了墻面燈光對周邊小區居民的影響,在為社區增添文化氛圍的同時,照亮了居民的回家路。
在華展東路的改造過程中,設計師對小學周邊的墻面進行了提升,通過引入垂直綠化的手法,增加了街面的生機和活力。圍墻的彩色格柵也延續了高安一小建築立面的色彩,使街道的整體色調統一。春日,混播的墻面花卉開出絢麗的色彩,夏日,滿墻的爬藤綠意蔥蔥,感染着街道上的行人和孩童。
高安一小周邊地塊圍墻改造前後對比
改造前 改造後
城市更新往往於細節處見功夫,看似簡單的垂直綠化改造卻不一定適合所有街區。華涇鎮管理辦工作人員介紹道:“首先,圍墻要能‘挂’上鋼制網架,可以承受包括網架、綠化、澆灌水等在內的所有物件的重量;其次,網架厚度約30厘米,覆蓋圍墻後,不能影響人行道通行,要至少留出2米空間;第三,考慮到後續的養護難度,空間相對連貫、立體綠化成規模改造的街區優先實施這類項目,而處在偏遠角落或長度有限的圍墻,改造的意義不大。
正在改造中的名人花苑的圍墻吸取了周邊新建小區圍墻和街面的風貌元素,將原有“石墻+花窗”的封閉圍墻,更新為“石墻+欄杆”的透綠新花樣,不僅增加了街區的時尚感,也豐富了小區內外的視覺層次。
改造初期,社區規劃師經過充分調研,發現小區圍墻內大多緊貼綠化,透綠改造的條件較好,大膽提出了“拆圍”的改造方案。“實施這類圍墻改造的目的就是服務周邊百姓,所以從初期設計到落地實施,我們貫徹落實全過程人民民主。改造後圍墻也會促使居民自發改善小區環境。”居委幹部介紹,在前期徵詢意見時,充分聽取小區居民意見,他們普遍希望圍墻的改造更有品質,有些人還提出能否融入地方的特色歷史文化。居民陳阿姨笑意盈盈地説:“希望將來我們墻內墻外都是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