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6月10日電(記者仇逸 龔雯)化療引起的噁心嘔吐讓很多腫瘤患者“聞之色變”,為有效管理化療相關性噁心嘔吐,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創建“無嘔病房”,讓腫瘤患者化療噁心嘔吐發生率下降90%。近日,相關管理流程被2024年版《抗腫瘤治療所致噁心嘔吐全程管理上海專家共識》收錄,形成了腫瘤患者化療相關性噁心嘔吐管理的“上海方案”。
上海市抗癌協會癌症康復與姑息專委會主任委員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專科主任郭偉劍&&,一些常見的化療藥物,如鉑類、阿黴素、氟尿嘧啶等,會對人體的消化系統造成影響。部分患者會因藥物反應或者其他因素,在治療中出現不同程度的噁心嘔吐症狀。
腫瘤醫院乳腺及泌尿腫瘤內科專科主任王碧蕓也&&,有的患者因為噁心嘔吐而對化療産生強烈的排斥,導致後續治療難以進行。腫瘤內科病房醫護攜手,共同探索開展多項臨床實踐,減輕腫瘤患者化療不良反應,打造“無嘔病房”。
作為上海唯一一家三級甲等腫瘤專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每年化療患者達到21.7萬人次,其中住院化療患者4.35萬餘人次。通過科學管理模式,以“醫-護-患”共同參與的方式,涵蓋了腫瘤化療患者入院時、化療前、化療進行時和化療間歇期各個階段,最終形成住院化療患者個性化管理方案,並在醫院徐匯院區23病區開展試行。

腫瘤醫院腫瘤內科23病區護士長楊瑒&&,作為上海“無嘔病房”首批試點建設病區,在制定化療患者噁心嘔吐管理流程時,醫護團隊充分評估每位患者的個體特徵,細分不同階段的應對策略,形成化療全流程管理模式。
在住院患者入院時,病區護士便開展分階段飲食宣教,強調化療前、化療進行時、化療間歇期不同階段的飲食注意事項,並及時掌握患者反饋;在化療前期,開展風險篩查與早期預防,將評估工具嵌入護理病歷信息系統,由護士評估患者個人因素,包含心理、既往化療後嘔吐情況、患者對於化療相關噁心嘔吐的認知等,再由醫生進行患者的藥物風險評估,通過智能&&形成醫護聯動機制。
醫生根據篩查結果,結合“無嘔專科醫生”設計的循證醫學知識庫,開具預防性止吐藥物方案。護士在落實預防性止吐藥物干預的同時,針對不同風險等級患者開展個性化治療護理。
在化療期間,醫護團隊結合噁心嘔吐分級量表和“患者日記”兩種工具,實時管理患者症狀。當出現≥2級噁心、嘔吐症狀,醫護共同實施循證醫學解救方案和非藥物性干預措施。

據了解,“無嘔病房”成立以來,高風險患者的噁心嘔吐發生率降低約90%,患者滿意度和生活質量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經過臨床實踐和經驗總結,腫瘤醫院內科“無嘔病房”逐步形成了7個特徵,包括制定規範化診療護理流程;通過信息化評估工具,對患者進行風險分層,提供個性化干預措施;開發電子護理評估系統和新媒體&&等。此外,腫瘤內科團隊建立並規範了5項相關制度及流程,包括《創建無嘔規範化示範病房工作管理制度》《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內科CINV治療護理規範化流程》等。
“後續將繼續優化工作流程,結合臨床中發現的新問題不斷更新相關管理制度,在醫院所有內科病區推進‘無嘔病房’建設工作”,腫瘤醫院護理部主任陸箴琦&&,醫院護理團隊將進一步總結經驗,未來將相關工作推廣至日間化療,進一步提高腫瘤患者的化療依從性、更好地接受規範的內科治療。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虞先濬&&,“無嘔病房”的創建是從患者的就醫體驗出發,不僅關注疾病治療,更關注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中的生活質量。同時,醫護共同合作,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促進了醫護聯動,模式創新值得進一步推廣。期待醫護團隊能進一步培養新思路、提出新策略、探索新模式,促進更多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