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上海6月7日電(記者黃安琪)為教育和引導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在“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來臨之際,上海市閔行區顓橋鎮6日在閔行區顓橋中心小學開展了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
活動當天,江南絲竹校園傳習基地正式在閔行區顓橋中心小學掛牌成立。據悉,民樂在該小學已有一定的基礎,學校的七彩韻民樂團,經過不斷發展形成了完整的建制,已成為閔行區一級少兒民樂團,並在各類民樂比賽中屢獲佳績。
在授牌儀式上,閔行區示範性團隊閔行區群藝館絲韻組合與七彩韻民樂團、上海吾調室內樂團同&獻藝,呈現了包括《歡樂歌》、《歡慶》、《春暉曲》等江南絲竹代表性曲目。
現場還以“非遺+美育+護苗”模式為創新探索,融合剪紙、面塑、拓印等非遺項目讓孩子們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零距離”感受非遺魅力。

閔行區顓橋中心小學唐為民介紹,小學在1997年就引進了非遺項目安塞腰鼓,在2011年的時候學校被教育部命名為全國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
“在綜合實踐課程系列當中,目前三年級的學生每週有一節腰鼓課,四年級的學生每週會有一節剪紙課。”唐為民説,非遺課程受到孩子和家長的歡迎。通過學習非遺,孩子不僅能親身感受學習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而且有利於提高孩子的綜合素養。
據悉,2024年以來,顓橋鎮深入開展“非遺+”活動,以非遺進校園等形式,將本土豐富多彩的非遺項目引進課堂、融入學生生活。(完)
【糾錯】 【責任編輯:史依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