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5月27日電 題:大國重器“含新量”提升發展“含金量”
新華社記者戴小河、王默玲
走進位於上海臨港的上海電氣核電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核電集團”)的製造車間,第一印象就是“大”且“重”——大尺寸、重噸位的鋼鐵零部件,正在巨大的車間裏一步一步進行着工藝流程。

5月27日在上海臨港拍攝的上海電氣核電集團有限公司。新華社記者 龔兵 攝
“作為一個核電産業的‘老人’,我還記得20世紀90年代到海外參觀時,我們還在羨慕別人的技術。今天,我們部分核電技術已然走在了世界前沿。”核電集團下屬子公司上海電氣核電設備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茂龍説,“從身後仰望到能在部分領域‘掰掰手腕’,身位的轉變背後無非一個訣竅——創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記者在核電集團的展館中看到一行標語——“改進過去、攻關當下、研發未來”。“這就是我們一直踐行的技術創新發展規劃。”張茂龍説,“核電産業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非同小可,我們必須在‘不能差一分、不能松一毫’中持續創新。”
憑着一股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核電集團的創新成果頻出:累計完成64項關鍵工藝改進,成果應用於“華龍一號”、CAP1000等三代技術産品生産中,有效實現了降本增效;實現了“國和一號”“華龍一號”、600兆瓦鈉冷快堆等多個首&套設備的全面交付,並在推進核主泵全面國産化、主管道研製和高溫氣冷堆核島全套主設備批量化供貨能力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完成了核電集團首個系統集成項目的散裂靶及主設備原理樣機研製、突破了聚變工程用超低溫高強度結構鋼材料和焊接工藝開發,性能指標優於國際可參閱數值的兩倍……

5月27日在上海臨港拍攝的上海電氣核電集團有限公司製造車間。新華社記者 龔兵 攝
就在前不久於上海舉行的“中國品牌日”活動中,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展&上,圍繞“國和一號”設置了一條産業鏈長廊,這其中既有核電站的“心臟”“大腦”“大動脈”,也有遍佈核島各處的“血管”“神經”……據了解,至2023年底,“國和一號”已實現整機100%國産化能力,成功填補了我國核電産業多項技術和工藝空白。
全球最大功率的蒸汽發生器、全球最大規格的爆破閥……一個個能夠用“全球之最”來形容的高精尖設備,被烙上“中國印”、冠上“中國籍”。而這些填空白、補短板、爭優先的創新技術背後,就有一大批像核電集團一樣的“爭氣”企業,用敢闖無人區、敢啃硬骨頭的創新精神,擔起中國核電科技自立自強的重任。
在核電集團的一面墻上,有一條長長的時間軸,每一個年份的點位上都記錄了一次重大的技術創新突破,其中“首&套”落地的好消息在近年來出現得愈發頻繁。每一個“首&”“首套”的突破背後,核電人幾乎都能講出一個“十年磨一劍”的故事。
據介紹,核電集團近年來訂單總量屢創新高,2023年包含中標訂單在內已突破100億元,這是核電集團自成立以來首次訂單突破百億元大關。
“扎紮實實做創新,才能讓大國重器的‘含新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純純正正的‘含金量’。”張茂龍説。(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