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人貝思文:助力中國文物“活起來”-新華網
2024 03/30 09:25:46
來源:新華網

匈牙利人貝思文:助力中國文物“活起來”

字體:

  新華社上海3月29日電(記者任珂、有之炘)1988年,秦始皇兵馬俑在匈牙利展出,舉國轟動,幾乎所有大人都在談論,給剛上小學的斯蒂文·巴克留下深刻印象,也為他未來事業發展埋下了一粒種子。

  44歲的巴克已在上海生活了超過18年,説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人們更熟悉他的中國名字——貝思文。

  在他的公司裏,貝思文在一面可觸摸的“墻”上比劃,從螢幕上眾多中國文物圖片中選取一個青銅鼎,將其放大、旋轉,鼎身銘文清晰地顯示出來,一旁彈出文本框,是銘文的現代文譯文。

  “這就是我們開發的‘魔墻’,你可以把文物看得更清楚,還可以了解物品背後的人物或故事。”貝思文説。他是佰路得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這家公司提供文化數字化解決方案,作為初創企業已頗具規模。

  貝思文同時還是匈牙利國家博物館駐華代表。2015年以來,他多次策劃匈中文物交流,2020年被上海市授予“白玉蘭紀念獎”。

  “博物館展覽和文化交流,是拉近遙遠而神秘文化間距離的最好方式之一。”貝思文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在中國的創業之路。

  貝思文出生在布達佩斯一個熱愛收藏的家庭,家裏的中國瓷器讓他從小就對中國文化很有興趣。在匈牙利獲得電腦科學碩士學位後,貝思文到荷蘭攻讀社會心理學博士。在這裏,他遇到了未來的中國妻子。

  中國的高速發展和對外開放,吸引了眾多外籍人士來華生活工作,貝思文就是其中之一。2005年他畢業後來到上海,立即被這裏的發展震撼到了。上海的快節奏和高效率讓他相信,這樣的環境能很好地推動自己的職業成長。

  2008年,貝思文將自己在匈牙利成立的軟件開發公司拓展到上海。兩年後的上海世博會,極大地促進了公司業務發展,也讓貝思文認識到:中國的展覽産業尤其是他熟悉的文博産業前景廣闊。

  2014年,貝思文的公司開發了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魔墻”,通過圖文並茂的互動方式,讓觀眾更直觀地了解文物。這一産品已應用在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和國家會展中心等大型場館裏。

  “中國提出要讓文物‘活起來’。文博産業數字化正是要達到這個目的。”貝思文説。

  他認為,自己做出一些成績,離不開中國發展的大環境。中國的文化自信不斷提升,國家和全社會都在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文博産業迎來巨大發展契機。“中國在發展,我和我的公司也隨之壯大。我們跟中國一起成長!”

  除了用數字技術讓文物“活起來”,貝思文也希望能超越電子文物的局限性,讓觀眾親眼看到真實文物。他去過1000多家中國博物館,與許多家都有密切合作。

  在貝思文的努力下,“茜茜公主與匈牙利——17-19世紀匈牙利貴族生活展”于2017-2018年在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雲南省博物館和陜西歷史博物館舉辦。共270萬人次參觀了來自匈牙利國家博物館的100多件文物。

  現在,貝思文策劃的“不朽的玉甲——中國漢代文物精品展”正在匈牙利古城塞克什白堡舉行。展覽展出了100多件漢代玉器、漆器和青銅器等精品文物,包括徐州博物館鎮館之寶西漢金縷玉衣,觀眾排隊參觀。該展覽是在匈牙利的第二站巡展,第一站是2023年在另一個城市塞格德。

  “首站展覽吸引了65000多名觀眾。考慮到塞格德的人口只有十幾萬,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貝思文説。

  他正在謀劃的一個“大手筆”,跟1988年那次秦始皇兵馬俑在布達佩斯展出有關。由于當時年紀太小,他錯過了匈牙利國家博物館史上最受歡迎的展覽之一。“兵馬俑是中國最知名的文化符號之一。我們正在努力爭取兵馬俑再次到匈牙利展出。”貝思文説。

  定居中國將近20年後,貝思文從未想過離開,還為自己的未來規劃了更宏大的目標。他希望能與中國更多博物館開展合作,尤其是將業務拓展到中小城市甚至村鎮博物館。他也希望能在匈中之間舉辦更多的文物交流活動。

  “通過越來越多的交流對話,我們可以建立更好的夥伴關係,以實現合作共贏。”貝思文説。(視頻:任珂、張夢潔、有之炘、胡昊珺(實習)上海報道)

【糾錯】 【責任編輯: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