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患者動“足”腦筋 上海六院牽頭制定國際臨床指南發表
  • 新華網無人機
正文

分享至手機

為患者動“足”腦筋 上海六院牽頭制定國際臨床指南發表

2024-03-14 09:23:2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3月13日電(記者龔雯)“因為腳趾腫大變形,走多了就覺得疼”“渾身上下最醜的就是腳,夏天都不敢穿涼鞋”——拇外翻(大拇指往外撇),一種臨床常見的足部疾病,正困擾着不少人的日常生活。近日,由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國家骨科醫學中心專家牽頭制定的“拇外翻微創治療”國際臨床指南發表於國際骨科期刊《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在填補相關專家共識的同時,提升治療理念,進一步滿足患者的健康需求。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國家骨科醫學中心足踝外科主任醫師施忠民&&,一般來説,如果足的拇外翻角度超過15度,結合臨床表現就可以判定是拇外翻。除了伴有明顯疼痛影響生活外,美觀也成為越來越多患者前來就診的原因。目前,手術治療是其主流治療方式,帶來的效果最直觀,但患者往往因畏懼傳統手術帶來的切口大、疤痕大、恢復慢,而心生抗拒。

  相比之下,拇外翻微創手術因其切口小、創傷小、恢復快、術後疼痛少、皮膚美觀等,成為患者更能接受的治療方式。其中,第3代微創拇外翻手術技術的核心是通過微創截骨內固定以獲得良好的手術效果,目前在臨床上得到逐漸推廣和應用。

  據悉,上海六院足踝外科團隊一直致力於第3代微創拇外翻手術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並於2022年9月作為牽頭單位,將相關臨床經驗以專家共識的形式發表於《中國骨傷》雜誌。近日,在此前中文專家共識基礎上,由上海六院足踝外科主任醫師馬昕牽頭,施忠民團隊聯合來自中國大陸、中國香港、美國和新加坡等地區的10家醫院的足踝外科專家學者共同修訂、編纂了“拇外翻微創治療”國際臨床指南,並發表在國際骨科期刊《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

  該國際臨床指南旨在針對第3代微創手術治療拇外翻的適應症、禁忌症、手術技術和術後管理等提出標準化建議,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併發癥,提高手術成功率。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足踝外科馬昕和施忠民為該文的通訊作者,李廣翼醫生為第一作者。

  馬昕&&,拇外翻手術並不是簡單的美容手術,而是需要從病理生理和生物力學角度上恢復患者的前足功能,在術前要詳盡評估患者病理類型,針對不同類型的拇外翻要秉承分型分治的治療理念。他還強調,要注重患者的體驗,通過制定個性化、持續性的鎮痛治療方案,保證患者從做手術到可以下床活動全過程的“無痛化”。這有助於術後的功能鍛煉與早起康復,對於矯形的維持及避免關節僵硬等併發癥也至關重要。

  據悉,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於1957年建科,被譽為“世界斷肢再植的誕生地”和“中國手”的搖籃,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集創傷急救、疾病診治、康復、科普培訓及創新轉化為一體的骨科中心。2022年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獲批國家骨科醫學中心,2023年正式啟動。

[責任編輯: 佘靈]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