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五角場:全鏈條創新,這裡打造畢業到創業“首選地”
新華網上海12月18日電(記者周琳 王若宇)今年,五角場街道核心商圈的寫字樓出租率達到95%,這個數字已經高於市中心許多成熟商圈。是什麼魅力,讓四面八方、大大小小的企業涌向這裡?
17萬知識青年活躍,一代又一代的大學畢業生在這裡啟航創業夢想。從“工業楊浦”向“創新楊浦”的歷史轉型進程中,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三區聯動”,學城、産城、創城“三城融合”,五角場街道正不斷優化環境,打造從“畢業”到“創業”首選地。

大學生創業第一站——“我要為五角場代言!”
2001年,從東南大學建築專業畢業後,22歲的韋成明從江蘇鹽城來到上海。當時,五角場附近聚集了許多建築企業。初到五角場,他從50元一天的工地施工員幹起。第二年,韋成明有了自己的設計公司,連設計帶施工,三到五人的小團隊開始了在上海的創業。
今年,韋成明的建築公司已經發展到180人規模,年收入5億元。談及創業經歷,他説,五角場最吸引年輕創業者的是公平和包容的環境。20年來,創業者和産業鏈上下游企業“雙向奔赴”,形成了上海獨有的創業氛圍和生態。“我是五角場巨變的見證者,我要為五角場代言!”
韋成明在五角場創業的20年,恰是五角場發生巨變的20年。
2003年,楊浦區提出舉全區之力聚焦五角場開發。最初參與開發的港資地産商曾經向上海建議,依託五角場高校優勢,建設一個“知識密集區”。但當時,誰也沒想到,在突破“工業老區”的硬體短板後,五角場周圍的高校、企業、社區資源和要素迅速發生美妙的化學反應——
這裡吸引了為數眾多的世界五百強公司,AECOM、IBM、BiliBili總部在這裡落戶,但這裡也為形形色色的中小企業、個人工作室留足了發展空間。
這裡是上海最繁榮的城市副中心之一,商業配套面積超過市中心老牌商圈,但同時也用各種形式保留了中小商戶和攤販,學生族走出校門可以逛一個周末。
這裡活躍着17萬知識青年,眾多海歸人才、青年企業家在五角場落戶;但同時楊浦區又是上海有名的老工業區,社區裏住着大量退休老人。不同年齡段的人群能夠在同一時空環境下共享資源配套。
在五角場街道內,共有27幢商辦樓宇、25座廠房、8個科技園區、10余個社會化園區及孵化器等實體載體資源。通過賦能&&資源,五角場雙創資源的“蓄水池”和“朋友圈”不斷壯大,4500家各類雙創企業在五角場發展成長。20年來,不少像韋成明這樣的大學生來到五角場啟動自己的創業夢想,五角場已經成為上海雙創的一張名片。
“我們正大力提升創新創業生態環境,積極推動創業文化、創業服務、創業企業、創業投資、創業者交互影響、繁榮共生。”五角場街道黨工委書記周靈説。
獨一無二的産業鏈——“上下樓就是上下游”
2000年左右,國內互聯網經濟迎來快速發展。彼時,許多地方都提出打造中國的“硅谷”。而在親歷者看來,五角場走出的是一條獨一無二的雙創道路,並不是“複製”誰或者“對標”誰。

“五角場不像其他科技園區,主要由大企業驅動或者主導;這裡有大企業,但是更多的是中小企業,産業密度高,互補性強,給創業公司帶來的機會也多”,脈策數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高路拓説。
高路拓自稱是一個“老楊浦”。1999年,他從吉林考入同濟大學,在同濟求學八年,復旦求學兩年。學生時代,他就有了自己的工作室,2015年第二次創業時,他的團隊已經有200人左右規模。
今年上半年,脈策進軍人工智能賽道後,面臨AI算力硬體緊俏的市場環境。通過園區介紹,公司&&到一家供應商,而對方就在自己樓下。在城市大數據領域,脈策和業內知名的AECOM也有合作,每次相互拜訪,過一條馬路就到了。
“上下樓就是上下游,一棟樓就是産業鏈,是五角場最大特色。”高路拓説。
一方面,是區域內企業業態分佈廣,産業鏈長,互補性強;另一方面,眾多高校源源不斷釋放創新活力,校企合作成果不斷涌現。
復旦校友創建的萬物新生,於2021年在納斯達克上市;同濟校友為核心創辦的一造科技已經參與許多重大項目的建設。脈策科技,正是同濟大學數據科研團隊和騰訊公司機器學習算法團隊合作的成果。
“像這樣校企合作、師生創業、師兄弟創業的情況,在五角場區域的雙創隊伍中十分常見。”高路拓説。
周靈介紹,在“楊浦創新再出發”的新起點上,五角場的高質量發展已經邁入新的軌道。今年以來,五角場核心商圈寫字樓出租率達到95%,外圍商圈寫字樓出租率超過80%。隨着經濟回暖,五角場區域的産業重塑升級也在加快推進,校區、園區、城區資源優勢進一步融合。
在産業結構上,五角場街道現代服務佔比已經達到50%,大量人工智能、在線新經濟企業涌現,大中小企業同&競技,上下産業鏈不斷延展完善。“從業態分佈上,五角場街道出現了以點帶片,以片帶面,全産業鏈發展的新態勢。”周靈説。
打破“次元壁”——“以高標準打造公共服務”
下午3點,並不是用餐時間;但大學路的人氣,已經“溢出”。源自五角場獨特的人群構成,這裡是大學生的“主場”,同時又活躍着眾多大廠白領,而一兩條街的背後,又留存着老齡化程度較高的老舊小區。在學生、白領、居民三波客流的衝擊下,大學路步行街的周末人流最高能達到10.8萬。

這種人群構成,既是五角場的優勢和特點,也帶來不小的治理挑戰。如何在同一時空背景下,打造讓不同人群都滿意的公共服務?
周靈&&,五角場街道的特殊性要求社區治理必須走出聚焦“一老一小”的固有模式,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把年輕人當成社區治理的主體,用市場的高標準來打造公共服務。

大學路步行街從藍圖到落地,就是這種治理理念的體現。這條“網紅路”,已經吸引無數市民前來打卡,這裡有不設圍墻的大學,有首個綜合性空間Animate,有BiliBili原創紀錄片《人生一串》的首家IP授權店,還有為周邊學生、企業、居民互動預留的公共空間。“在配套服務供給上,我們做了長遠的規劃,強調設計感,文化感,希望能夠滿足全年齡段人群的需求。”周靈説。
在白領、學生較少涉足的老舊小區,“美麗家園示範點”正在加快建設,一個個“睦鄰門”、“睦鄰點”正在打破“次元壁”,讓更多居民獲益。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沒有被遺忘的角落。

2023年3月,大創智創新發展示範園區正式獲評成為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這也是本次上海唯一獲此殊榮的園區。文化+科技的雙重屬性,讓這裡成為上海産城融合轉型發展的獨特縮影。
“知識,是五角場的核心屬性之一,全鏈條孵化載體幫助創新創業者完成從創意到落地的全過程。在學校,你們或許是上下鋪;在這裡,是上下樓,更是上下游。”周靈説。
韋成明告訴記者,過去二十年,自己看著五角場的“五個角”是如何一個一個建起來的。他經常想,五角場變得越來越高大上,還會是以前那個對年輕人友好、包容的五角場嗎?有一段時間,五角場改造,把路邊的小店、地攤都收走了,這個問題他想了很久。後來,太平洋森活天地地下商業空間改造完成了,他跑去一看,原來學生和居民們熱衷的小店和地攤都搬到了整潔的地下。“這才是五角場嘛”,韋成明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