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距離‘寶寶屋’一公里左右。孩子有托育師照看,我可以安心去設在二樓的圖書館或者五樓的老年大學,享受屬於自己的安靜時光。”
“寶寶屋”在規劃布點方面下足了功夫,選址注重就近、便捷,根據各街道社區的實際,採取多種模式嵌入社區,通常設置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市民驛站、社區文化中心等區域
在2022年試點基礎上,上海市今年在16個區全面鋪開建設“寶寶屋”,截至8月底,已新增社區托育“寶寶屋”托額5308個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郭敬丹 吳振東
在上海市靜安區江寧路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四樓,有一處“寶寶屋”。57歲的市民康阿姨,經常帶着15個月大的龍鳳胎兄妹來到這裡。
“孫子、孫女喜歡來這裡,因為在這能跟差不多大的寶寶一起玩兒。”康阿姨説,有老師照看,自己也能有空去買菜或者做點別的家務。
2023年1月1日,《上海市學前教育與托育服務條例》正式實施,明確“按照區域內常住人口和需求配置學前教育與托育服務設施”,“社區托育服務和家庭科學育兒指導服務納入十五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等。
設置在社區的“寶寶屋”,取自上海話“抱抱我”的諧音,每年為每位孩子提供12次免費服務。12次後,可按公益價格繼續享受服務。作為社區托育的重要探索,“寶寶屋”為社區居民提供便捷、優質、科學的照護服務,滿足0~3歲幼兒家庭常見的“臨時托”需求,受到不少年輕家長們歡迎。
上海試點探索社區托育服務,打造“15分鐘托育服務圈”。圖為在小朋友在上海江寧路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寶寶屋”玩耍(2022年9月27日攝) 劉穎攝/本刊
就近“寄娃”好去處
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來到康阿姨常帶孫子孫女來的這所“寶寶屋”,看見孩子們的活動區域鋪設軟墊,按照不同功能分設:“暖暖屋”內有嬰兒床、海洋球池和專供幼兒爬行的游戲區;“融融屋”為孩子們準備了爬行玩耍和平衡鍛煉設施;“繽紛廊”則是一條配備磁吸、塗鴉墻壁和多彩觸覺板的走廊。
居住在上海市靜安區常德路附近的居民馮先生,也常帶一歲半的孫子來這裡。“我家距離‘寶寶屋’一公里左右。孩子有托育師照看,我可以安心去設在二樓的圖書館或者五樓的老年大學,享受安靜時光。”他説。
“附近的家長們建了群,會相約把孩子們一起送過來。同齡孩子聚在一起,很快形成熟悉的環境,更容易適應。”江寧路街道居民陳晨説。
“寶寶屋”在規劃布點方面下足了功夫,選址注重就近、便捷,根據各街道社區的實際,採取多種模式嵌入社區,通常設置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市民驛站、社區文化中心等區域。
靜安區江寧路街道目前已開放的5家“寶寶屋”,分別位於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南陽實驗幼兒園、吳江幼兒園和蔣家巷社區。
“‘寶寶屋’的場地,就設置在居民日常生活所觸及的範圍內。”江寧路街道辦事處主任余文君介紹,轄區內有約900名0~3歲嬰幼兒,街道去年開始在上海率先試點,為社區內的0~3歲嬰幼兒家庭提供集中照護和育兒指導服務,每週從周一到周五,上午和下午分別提供3個小時預約制托育服務。
“一屋一特色”
提升托育服務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是“寶寶屋”建設的重要抓手。
今年3月,靜安區江寧路街道推出“社區寶寶屋2.0版”,在提供臨時性託管的1.0版基礎上,根據嬰幼兒發展的個性需求,“一屋一特色”地助力孩子們的全面發展。
位於蔣家巷社區東海園小區的“寶寶屋”,原址是一套公建配套房改造而來的社區衞生站,主打“家庭式滋養型”特色。通過在屋內設置客廳、廚房、臥室、盥洗&等家中常見元素,還原孩子們熟悉的家庭環境,讓他們可以在廚房學習操作碗筷、辨認蔬果、倒水解渴,也可以在衣帽間學習內務整理。
設置在吳江幼兒園內的寶寶屋,由專業幼師為孩子提供語言指導,同時為孩子們創造有利的語言環境。比如,老師會通過“嗅覺卡片”讓孩子們一邊聞氣味、摸觸感,一邊聽錄音學習各種水果、動物的發音,提升語言學習能力。
“我們把研究基地放在這家‘寶寶屋’,希望能和更多家長交流,為他們提供更專業的育兒指導。”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學前教研員斯菲説。
在靜安區,江寧路街道通過市場資源整合,引進第三方專業機構運營“社區寶寶屋”,由靜安區早期教育指導研究中心、區早教指導中心、區托育服務指導中心、托育服務專業機構、街道社區志願者共同組建起專業照護團隊。
“面對‘最柔軟群體’,容不得一點馬虎。儘管只是臨時照看,也希望盡可能地用我們的專業能力。”靜安區江寧路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寶寶屋”運營負責人楊含佳説。
師資配比不低於1:5
本刊記者了解到,隨着越來越多的“寶寶屋”與上海市民見面,相關運營建設逐漸走向規範化標準化。
布局數量方面,根據上海市相關要求,各街鎮應按照轄區3歲以下幼兒數量的15%進行托額配置。“十四五”期間,將實現全市200多個街道社區托育覆蓋率不低於85%的發展目標。
場地設置方面,“寶寶屋”的建設綜合發揮城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功能,既可單獨設置,也可在社區綜合設施、大型小區物業管理設施、居委活動中心等綜合設置。此外,“寶寶屋”場地應有相對獨立的區隔空間,並符合衞生保健、公安、消防等安全標準和要求;開展照護服務時,“寶寶屋”人均使用面積應不低於3平方米,每班不能超過20人。
從業人員方面,2022年11月,上海市教委等10部門印發《關於加強本市社區托育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寶寶屋”從業人員身體素質良好,健康狀況符合托育服務從業人員崗位要求,持有育嬰員、保育師等專業資格證書,並經過相關專業培訓。“寶寶屋”負責人應具有一定的托育服務相關工作經驗,進行照護的從業人員與幼兒人數比例原則上不低於1:5。
上海社區“寶寶屋”的規範化標準化發展,有助於這一模式的完善、複製、推廣。在2022年試點基礎上,上海市今年在16個區全面鋪開建設“寶寶屋”,截至8月底,已新增社區托育“寶寶屋”托額5308個。
(參與采寫:李怡璇 董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