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街鎮 | 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解碼短駁車背後的營商環境-新華網
2023 12/04 19:24:24
來源:新華網

解碼街鎮 | 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解碼短駁車背後的營商環境

字體:

視頻:潘旭、徐昌敏、虞禮鋒、張千石、閆文軒(實習)、周文成(實習)

  新華網上海12月4日電(記者潘旭)初冬的上海,一個工作日的早晨,小南門地鐵站門口,上班族們排起長龍,等候大巴車進站。和公交車不同的是,這路車沒有序號,也不用付費,在前擋玻璃的角落處放置了“南外灘金融直通車”字樣的標識牌。

  等候不到5分鐘,車輛進站。長龍裏有人從前門上車,有人則移步至後門處,等前門上車的乘客站定便輪到他們上,這樣方便下一站快速下車,默契地像事先商量好的。

  免費短駁車正是脫胎於一種默契。小東門街道黨工委書記劉恕對記者説,街道、公交運營單位和沿途用人單位各方協商後,決定用共籌、共治、共享的方式解決該地區3萬多上班族“最後一公里”的出行難題,就這樣,短駁車上路了。

  “南外灘金融直通車”行駛在上海市黃浦區董家渡金融城的樓宇之間。受訪者供圖

  免費短駁車串起南外灘金融機構

  約3分鐘後,短駁車抵達第一站董家渡金融城站,後門乘客陸續下車,走向綠地外灘中心一棟棟林立的高樓,這裡匯聚了他們就職的金融機構。

  家住浦東的李女士説,從地鐵站到公司大約一公里,步行要15至20分鐘,“有點尷尬”,但如今乘短駁車只要3分鐘,也不用擔心颳風下雨路難走。

  上班族排隊乘坐“南外灘金融直通車”。受訪者供圖

  小南門地鐵站所屬的9號線東西橫跨黃浦江,穿過外灘“S彎”腰眼位置,將浦東浦西相連。浦東的陸家嘴和浦西的外灘也正是上海金融機構的兩大聚集地。不同的是,陸家嘴金融業的崛起得益於30多年前的浦東開發開放,而外灘金融業則見證了上海金融業的起源,19世紀上海第一家銀行和上海第一家中資銀行先後落戶外灘,外灘也曾被稱為“遠東金融中心”。

  不過,外灘的金融業一度以傳統金融為主,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首先要開拓空間。在老上海人口中,外灘是起自外白渡橋,終至十六鋪碼頭的中山東一路的兩側。而近年來,隨着物理空間的向南延伸,“南外灘”的説法逐漸流傳,所指的就是十六鋪以南,“S彎”的南半段,行政上大部分隸屬小東門街道。

  “這裡的建築風格和外灘的萬國建築群完全不一樣,分別代表着傳統和現在。”劉恕在董家渡金融城站下車後對記者説,“金融業態也不一樣,除了銀行、保險、證券等傳統金融外,南外灘還有科技金融等新金融業。”

  李女士工作的綠地外灘中心是一組超高層樓宇,辦公面積共計約46萬平方米,另有約17萬平米的大型商業中心,目前已吸引東浩蘭生、建信人壽、中國人保、海通證券、上海銀行、國海證券等企業入駐。

  沿黃浦江的董家渡周邊區域成為金融集聚帶的發展新空間。(受訪者供圖)

  從整體數量看,南外灘的持牌金融機構佔到整個黃浦區700家機構的近一半,而黃浦區的金融市場交易額佔全上海的70%,這些金融機構基本被短駁車串聯了起來。除始發站外,短駁車共有5站,運行於早晚高峰,工作日的單日客流超2500人次。

  12家單位出資開通短駁車

  過去10年裏,2.59平方公里的小東門街道內先後啟動舊改地塊14個,已搬遷的居民超2.6萬戶;相應地,隨着金融機構聚集,就業人口不斷增加,南外灘地區的通勤員工達3.3萬人,而隨着董家渡金融城、南浦地塊的建設,預計“十四五”期間突破8萬人。

  “現在到小東門上班的人已經超過了住在這的人,所以政府服務思路也要轉變。”劉恕説。

  街道在走訪企業進行調查研究後發現,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員工上班的“最後一公里”。小南門地鐵站到企業“步行遠、公交少、接駁難”,也是南外灘企業黨組織和工會頭疼的難題。

  能不能開通免費短駁車服務沿途各家企業的上班族?按照已有的短駁車運行模式,基本是企業出資服務企業員工,或者産業園區出資服務園區內企業,沿途接乘客的站可以有多個,但目的地只有一個,就是一家企業或一個園區。“要把多個企業串起來,都作為短駁車的目的地,基本沒有可複製的樣本。”劉恕説。

  既然涉及面廣,就通過區域化黨建讓各個企業一起協商,結果得到普遍響應。在黃浦區委組織部的指導下,街道整合久事集團、黃浦區慈善基金會、東方證券等12家區域化單位資金、技術、志願者等資源,“南外灘金融直通車”項目應運而生。

  “除了籌措資金外,企業還積極提供技術和人員,比如太保科技為短駁車開發手機乘車小程序,東方證券、外企德科、海通恒信等企業派出志願者參與乘車秩序維護。”劉恕説。

  此外,街道召集交警、公交、地鐵、車輛停放、志願者管理等部門多次召開協調推進會,統籌安排交通指引、人流疏導、志願者服務等工作;依託行政黨組議事平台,不斷優化車輛運行方案。

  就這樣,“南外灘金融直通車”在今年1月開通了。今年5月又推出了“2.0版”,早高峰運營時間拉長到2小時15分鐘,運營車輛從3輛增加到4輛,發車間隔進一步縮短。

  事事關係營商環境 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

  2022年,南外灘區域共有億元樓8幢,總稅收超過120億元,其中7幢樓宇年稅收超過10億元。&&服務屬地企業,小東門提倡的是“零距離”。為此,街道特意在寸土寸金的南外灘打造了“零距離營商服務中心”,推動各類服務深入樓宇園區和企業的家門口。

  兩樓的老式小樓,服務卻是現代化的,門口書架上擺放着“活力東門30條”服務清單,將所有企業可能遇到的服務需求以清單的方式列出。“企業可以上門來,但更多的是我們把服務送到企業去。”劉恕説。

  “零距離營商服務中心”以“零距離家園”的形式進駐到企業、園區,好比在企業門口開設了“分支機構”,追着企業服務。近年來,街道堅持“眾籌共建”理念,先後在重點樓宇和區域建立了9個開放式或嵌入式的黨群服務站點,打造了集黨務、政務、醫務、法務和社區服務於一體的“零距離家園”實體陣地。

  為了服務企業員工的“衣食住行醫教娛”多元需求。“零距離家園”舉辦了籃球挑戰賽、夜生活集市、公益跑等活動。今年外灘金融都市運動中心投入使用,打造白領時尚健身、互動交流空間。下一步街道還將增設契合周邊白領、社區居民需求的市民驛站;優化現有“零距離家園”功能,探索設立企業白領身邊的“醫療健康服務哨點”。

  “事事關係營商環境,像通勤‘最後一公里’這樣的群眾訴求就關係到營商環境的打造。”劉恕説,街道將用短駁車的經驗去解決一個又一個企業和居民的難題,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

【糾錯】 【責任編輯: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