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上海11月27日電(記者 何欣榮、郭慕清)水網密布的上海,有很多以“涇”命名的地名。位於中心城區徐匯的華涇鎮,是其中非常“勵志”的存在。
攤開地圖看,華涇是徐匯唯一一個鎮,也是最偏遠的區域。“外環外”“城鄉結合部”曾是人們對她的傳統印象。然而最近幾年,華涇在網上“火”了,無論是在建的機場聯絡線,還是蓄勢待發的大型商業綜合體、高能級産業園區,都給華涇打上了“逆襲”的標籤,帶來了流量的導入。
從徐匯的邊緣地帶到南部門戶,華涇的蝶變很“涇彩”。從華涇之變中,可以看到上海“一江一河”的點睛妙筆,亦可以感受區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信心決心。
一大門戶
東瀕黃浦江、西臨老滬閔路、北抵淀浦河,原名龍華鄉的華涇鎮,橫跨上海外環。相對於徐匯北部高大上的“梧桐區”、商業中心徐家匯,處於邊緣地帶的華涇,存在感一度很弱。
2017年以來,上海“一江一河”(黃浦江和蘇州河)濱水岸線逐步實現貫通,承接徐匯濱江輻射的華涇開始受到人們關注。2019年,上海市域鐵路機場聯絡線啟動建設,華涇是其中重要一站。2023年,徐匯區委全會提出打造五大功能區,與聲名遠揚的大徐家匯、西岸濱江等並列,“華涇門戶功能區”正式亮相。
門戶要有門戶的樣子。走進華涇,就能感受到和其他中心城區不一般的“畫風”:忙碌的工地、林立的塔吊,華涇正處在“大建設、大發展”的階段。

圖為華涇門戶功能區重點項目發布現場。受訪者供圖
今年11月初,作為華涇門戶功能區重要項目之一的華之門廣場舉行奠基儀式。這個項目選擇在地鐵站附近建設住宅商業綜合體,總開發體量近28萬平方米,建成後將成為上海中心城區南部最大的購物中心之一。疊加周邊的住宅、酒店和科研辦公空間,項目總體量將達到70萬平方米。
門戶也有門戶的底氣。雖然大部分區域位於外環外,但華涇的交通條件其實非常便利。除了已開通的軌道交通15號線,在建的軌道交通19號線、23號線和機場聯絡線均在華涇設有站點,形成了“兩橫兩縱”的主幹路網。這種“四線軌交”的布局,放眼整個上海亦不多見。
根據規劃,當前華涇門戶功能區已細化形成包含14個大項56個子項的第一批項目實施清單,未來將重點加快産業載體建設,持續優化城區生態環境。“未來兩三年內,我們會看到華涇整體面貌將發生巨變。”華涇鎮黨委書記李國榮説。
兩帶交匯
“人腦是進化的結晶,是一台布局精密的‘有機計算機’。”今年9月,腦機接口領域開創者、著名科學家米格爾·尼科萊利斯來到徐匯,就“腦機接口”主題進行分享交流,吸引諸多人工智能從業者的關注。
這次主題分享會由徐匯區科委、華涇鎮共同舉辦,邀請米哈游、國藥等知名企業,復旦大學醫學院、華東理工大學等高校院所參加活動。小鎮和大科學家,看上去距離較遠,事實上卻有着相同的科創基因。
2017年,徐匯在上海率先提出建設人工智能産業高地的發展願景。2019年,徐匯的人工智能産業集群入選全國首批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為産業發展提供充足載體,位於華涇的北楊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正在抓緊建設,明年起將首批釋放約20萬平方米的産業載體,“十四五”期間完成全部115萬平方米的項目建設。

圖為北楊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受訪者供圖
“雖然北楊人工智能創新中心還在建設中,但米哈游等數字文娛頭部企業已經相中這裡。我們有信心做到,讓好項目不缺土地、好産業不缺空間。”站在項目沙盤前,李國榮向記者一一介紹。
在看似邊緣的地帶建設科創重鎮,源於徐匯的大手筆規劃。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徐匯將重點建設“兩帶”:東部高質量濱江發展帶、西部高能級科創集聚帶。華涇正處於“兩帶”的交匯之處。
推動高質量發展,除了持續推出的硬體載體,營商軟環境建設也不可或缺。德國汽車零部件巨頭采埃孚亞太區總部就落戶在華涇鎮,談及對華涇營商環境的感受,採埃孚亞太戰略和聯絡執行官杜興用“有求必應、無事不擾”這八個字來概括。
“2020年採埃孚從舊辦公樓搬遷到新辦公樓,華涇鎮給予了一攬子支持。企業在登記地址變更過程中遇到困難,華涇鎮與市場監管部門現場辦公解決。” 杜興説,幫助企業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華涇鎮和徐匯區在人才落戶安居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感覺這裡就是我們的家。”
三張答卷
一個區域的高質量發展,經濟建設是必要支撐,優質的公共服務、充實的民生獲得更是應有之義。生態、教育、養老,在為群眾創造美好生活方面,華涇交出的三張“民生答卷”,與經濟發展一樣“涇彩”。
緊貼着外環線的華涇公園,地處華涇腹地,周邊交通便捷、商業繁華、居民樓林立。然而,走進公園,濃密的樹林、成片的綠地、優美的涼亭,瞬間讓時光慢了下來。
圖為華涇自然風光。受訪者供圖
或漫步、或騎行、或小跑……很多居民在這裡鍛煉健身,再加上公園內的歷史名人黃道婆碑文和革命先輩鄒容紀念館,這座“老少咸宜”的公園,如今已成為上海環城生態公園帶上率先落子的一顆“珍珠”。
除了用好環城生態公園帶和黃浦江生態廊道交匯的自然條件,在徐匯區委區政府支持下,華涇鎮還用心用情,不斷提升區域公共服務的水平。
住在華涇東灣小區的嚴阿姨已經退休多年。“兩年前,小區的路面重新鋪平了;去年,小區的小花園重新改造了。”嚴阿姨説,更讓小區老夥伴們舒心的,是東灣徐浦黨群服務中心,裏面有社區事務、衞生服務、老年健康等各種功能。“這裡以前是個廠房,曾經破得不得了,現在靈得不得了。”
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是徐匯的長項,也是區域發展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高安路一小南校區、徐匯中學南校區均已進駐華涇,加上華育中學、位育高中等存量優質學校,華涇的教育資源正在穩步提升。建設中的徐匯“樂齡匯”南部養老中心,也為區域夯實養老與醫療融合的服務基礎。
“我們不僅要吸引高水平的研發人才和就業群體,還要為他們提供高品質的生活環境,實現高質量的産城人融合。”李國榮説,未來將以“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為指引,着力抓好鎮域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宜學、宜養的“新華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