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街鎮︱集體經濟土壤綻放“樓宇經濟”之花 上海這個鎮緣何村強民富?-新華網
2023 11/20 20:00:05
來源:新華網

解碼街鎮︱集體經濟土壤綻放“樓宇經濟”之花 上海這個鎮緣何村強民富?

字體:

視頻:潘旭、張夢潔、徐昌敏、虞禮鋒、張千石、滕菲(實習)

  新華網上海11月20日電(記者黃安琪)以吳中路為全域創新發展軸,商業集聚區、高新技術産業集聚區、特色金融産業園、新興産業集聚區如四片花瓣綻放在上海市閔行區虹橋鎮域內。在這裡,“億元樓”拔節生長,“樓宇經濟”穩步發展,以全區約3%的區域面積貢獻約8%的財政收入。

  如果説“樓宇經濟”是虹橋鎮的名片,那麼集體經濟就是這張名片的底色。上海市閔行區虹橋鎮黨委書記范麗春&&,多年來虹橋鎮不斷深化改革,引導集體經濟發展“一樓一品”,助力集體經濟自主經營與外向經營水平大踏步提升,同時將地方發展融入國家戰略,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

  從“菜籃子”基地到“樓宇經濟”重鎮

  在新落成的虹橋歷史文化陳列館,可以窺探這座小鎮的歷史、現在和未來。虹橋的歷史發展軌跡,是中國最大城市近郊農村自改革開放以來深度城市化的典型。

  1949年後,虹橋發展為上海蔬菜之鄉,1980年代成為上海市“菜籃子”工程基地之一。上世紀90年代起,全鎮駛入深度城市化的軌道,經濟快速發展,城市日新月異,同時在閔行區率先實施鎮村兩級集體經濟組織産權制度改革,讓村民共享集體經濟發展的成果。


      圖為虹橋鎮作為蔬菜基地時的歷史圖片。受訪者供圖

  目前,虹橋鎮集體經濟擁有集體樓宇298棟,土地資源約2335畝,樓宇資源超330萬平方米。2022年,集體經濟年收益超17億元,集體樓宇內企業産生的稅收對地方財政的貢獻度近70%。

  “一開始是菜地,上世紀80年代開始有了鄉辦廠。90年代開始有了外向型經濟,外資帶着技術來到村裏,我們提供土地,並且村裏用積累的資金或貸款建造廠房,租給外資企業。從2000年開始,各個村開始自己造樓,發展‘樓宇經濟’。”上海井亭實業公司董事長惠雲戀回憶説,她出生並居住在虹橋鎮,如今也管理着村集體企業,以時尚潮流聞名的“首爾夜市”就是這個村集體企業的資産。

  惠雲戀介紹,上海井亭實業有限公司是隸屬於虹橋鎮的一家村集體企業,村民約3100人,2015年撤村改製成立井亭經濟合作社,目前有成員1841人,2022年完成集體收益超2億元。

  “虹橋的集體經濟發展實際上是以敢為人先的勇氣,踏準了改革發展的每一步。”范麗春説,虹橋鎮很早就開始探索村鎮兩級的産權制度改革。2018年,率先取得了由國家農業農村部頒發的首批集體經濟合作社證書。


圖為空中俯拍的虹橋鎮一角。受訪者供圖

  “我們堅持‘産權到村,福利到人’。改革過程中一方面將國有資産和村集體資産做了明確的劃分;另一方面依照農齡將股份分到具體的個人。向改革要動力,以改革激活力,實現了集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范麗春&&,進入“十四五”,虹橋鎮提出要全力建設開放創新、流量薈萃的“五型經濟”新高地和宜居、品質、國際現代化城市典範區的新目標。

  從夜市到商圈 凝心聚力促轉型

  集裝箱工業風的韓式餐飲小店、定期上演的樂隊現場秀、瀰漫着咖啡味的潮流街區……充滿“人間煙火氣”的“首爾夜市”是上海著名的網紅打卡地,這條特色産業街區也是集體經濟主動作為、謀求轉型的生動體現。

  虹橋鎮的虹泉路被稱為“韓國一條街”,居住在這裡的大量韓國人,把韓國的特色餐飲、服飾、化粧品等引入韓國街。“一開始可以説是原生態發展,商業管理模式也較為初級。”惠雲戀説,“2016年,由於周邊商業綜合體的崛起,韓國街的商業承受了不小的壓力。我們當時和區文旅局一起為這塊區域做規劃,結合當時國家大力發展夜經濟的大背景,量身定制了韓國特色夜生活聚居區的新概念——‘首爾夜市’應運而生。”


圖為夜晚的首爾夜市。受訪者供圖

  目前,“首爾夜市”通過各類主題活動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參觀游覽,活動期間客流量超1000萬次,入駐商家或攤位超100家,帶動整個商圈銷售額實現兩位數增長,培育了新的消費熱點,致力於打造上海西區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聚集區。

  范麗春&&,“首爾夜市”將文商旅等多種業態添加到了全鎮的經濟版圖當中,把集體經濟與“五型經濟”深度融合,讓國際、時尚、潮流成為虹橋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新標籤。在全力打造“五型經濟”新高地的過程中,不斷探索産業轉型與城市轉型融合發展的虹橋答卷。

  離夜市不遠,在虹橋鎮吳中路,商業繁榮,萬象城、愛琴海、剪刀石頭布等集一大批商業商辦、文創園區、樓宇園區聚集此處,大量的知名汽車4S店遍佈道路兩側。

  范麗春説:“接下來,這裡還會啟動易初蓮花、光明、湘府等地塊轉型,打造高端製造和未來産業集群。虹橋鎮將通過‘南拓北改、東優西品’形成高端商貿、研發創新、文化創意、特色金融等四大産業,進一步打造以吳中路、合川路為核心的産業更新‘兩根軸’。”

  左手科技右手金融 主動融入國家戰略

  便利店十大巨頭之一的羅森地區總部、全球最大的鋁罐循環利用商諾貝麗斯、創新藥企業艾碼申華……在總建築面積約10萬平方米的上海漕河涇開發區閔行高科技園內,方寸之地藏龍臥虎。

  這個高科技園由新橋、振宏、西郊、紅春四家村實業公司共同投資建立而成。10餘年間,園區堅持吸納以數字産業、生物醫藥、集成電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企業入駐。


圖為上海漕河涇開發區閔行高科技園。受訪者供圖

  高科技園作為虹橋鎮數字經濟發展的“橋頭堡”,依託虹橋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2023創建的“虹橋晶谷”,以提供高算力為亮點,前瞻布局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賽道,以園區多個黨建品牌,形成品牌矩陣,進一步擴大“政園企”朋友圈,打通産業鏈上下游,助力園區高質量發展。

  高科技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漫步虹橋基金小鎮,隨處可見來自國內外基金公司的身影。

  “虹橋基金小鎮作為國際創業投資基金集聚地,地處中環旁黃金地段,花園式辦公的風格讓頂尖基金公司趨之若鶩。”上海雙創金翃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戴思元告訴記者,在科創板上市的很多企業,背後都有虹橋基金小鎮的入駐機構支持。


圖為虹橋基金小鎮。受訪者供圖

  “我們把原先的111棟小樓盤活成了特色金融産業園。”范麗春介紹,“2018年揭牌成立以來,累計入駐企業166家,資本規模達到2500億元,目前已建成國家級特色小鎮,躋身長三角金融小鎮集群的龍頭。承接大虹橋的輻射,虹橋鎮一直堅持以開放的姿態來發展地方經濟,將地方的發展融入國家戰略,以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立於此橋,可見彩虹”,虹橋鎮因一座橫跨蒲匯塘的望雲橋而命名。在時代的浪潮中不斷開拓奮進力量,虹橋未來可期!(完)

【糾錯】 【責任編輯:史依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