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上海11月6日電(記者 張夢潔、史依靈)俗話説,千年難長黃楊木,百年難遇天然枝。“種植黃楊是個耐心活,更是一個細緻活。正如我們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是一項久久為功的系統工程。”上海市崇明區港沿鎮黨委書記丁冬紅説。
從上海市中心出發,一路驅車,穿過長江隧橋,全程近80公里,便到達了崇明區港沿鎮。位於長江入海口的崇明島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沖積島、中國第三大島,是上海重要的生態屏障。位於崇明島中部的港沿鎮,還有一個美麗的名字——“上海花港”。
深秋未央,初冬將至,一株株黃楊沐浴在暖陽之下,智慧溫室大棚內的各色鮮花也競相綻放。港沿鎮花卉苗木産業的高質量發展,既是崇明全力推進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一個縮影,也成為觀察上海圍繞高科技、精品化、品牌化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的一個樣本。
獨“樹”一幟:做強“崇派”黃楊特色産業
走在園藝村的鄉間小道上,常能看到停在路邊的大貨車,村民小心包紮,連根搬運黃楊上車。“這都是被外地客商看上,要整株移栽的黃楊樹。快到年底了,生意好着呢!”村民們笑着告訴記者。
園藝村,顧名思義,因園藝而得名,有着超過百年的花卉苗木種植歷史。從空中俯瞰,這個小村莊布局呈現一棵“樹”的結構,一個個村民小組就像是樹枝的分叉,一間間農戶民宅猶如一片片樹葉點綴其中,將整座村莊裝點得生氣盎然。目前,全村835戶村民中,有700多戶從事黃楊種植,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10年以上樹齡的黃楊數萬株,最長樹齡超過200年。
“最早我們種植黃楊只是為了防風固堤,後來不斷研究黃楊種植技術,如今已經超越了春季移栽花木的傳統規律,一年中有春、秋、冬三季。”原合興園藝場場長施鶴生説,剛開始大家種植黃楊還是任由其“自由生長”,2000年後開始主打造型黃楊。精心修剪、造型後的黃楊身價倍增,樹齡長的造型黃楊能賣到數十萬元甚至百萬元的高價。如今,獨特的“崇派”黃楊風格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慕名求購,每年黃楊帶來的收入高達4000多萬元,農民人均收入近4萬元。
園藝村的造型黃楊形成了鮮明的“崇派”黃楊風格。採訪對象供圖
除了銷售黃楊,造型黃楊這門手藝也為村民打開一條致富的新路子。施鶴生2019年被評為“崇明工匠”,現在他還種植了七八畝黃楊,為種植戶開堂講課,教授黃楊造型技術。這兩年,村裏涌現出一批專職的黃楊造型師,來自外村甚至外省的邀約不斷,日薪達到四五百元。
鄉村振興,産業先行。基於一方水土、突出區域特色、開發鄉土資源,才能做好産業興旺這篇大文章。如今,園藝村有“瓜子黃楊之鄉”的美譽,也是上海市首批鄉村振興示範村、農業農村部認定的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這兩年,除了地栽黃楊,園藝村又開始鑽研盆景黃楊。在上海植物園盆景專家的技術指導下,造型黃楊實現了縮龍成寸、聚景於盆,逐漸變為造型精緻、具備海派盆景特色風格的造型植物。園藝村黨總支副書記施帥説,盆景黃楊更適合室內居家空間的佈置,價格更親民。尤其近年來“新國潮”漸成風尚,盆景黃楊的銷路越來越好,進一步拓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百姓看到錢袋子鼓起來就高興了。”施鶴生笑着説,“我今年73歲了,還要和大家接着幹,而且越幹越好!”
智慧農業:把苗放在心上,把心放在苗上
過去一年,港沿鎮花卉苗木産業的年産值達到2億元。這個體量對於市區街鎮來説可能不算多,但放在一個離上海市區最遠的郊區,並且是以農業為支柱産業的小鎮,這份成績單實屬不易。丁冬紅將其歸功於:科技引領,智慧升級。
2020年12月&&的《上海市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1-2025年)》將港沿鎮列入全市13個高端設施農業先行片區之一,主要任務是花卉種源研發和科技生産示範,以建設“上海花港”為目標,打造花卉産業新高地和“三生融合”新鄉村。而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立足本地資源優勢,精準施策,以項目強支撐,以服務優環境。
1小時播種20萬粒花卉種子,誰的手這麼快?答案是:機械手。在位於港沿鎮合興村的智慧生態花卉園,記者看到,補苗設備能通過圖像識別,分辨出穴盤上的幼苗的生長情況,利用機械手將空穴和弱苗剔除,補入合格的植株。在這裡,高度自動化的生産線貫穿花卉播種、催芽、育苗、移栽、發貨等環節,全過程都在流水線上完成。花卉園的生産設施全部投入運轉,可支持逾40萬張穴盤同時進行生産。
從空中俯瞰智慧生態花卉園。採訪對象供圖
據介紹,這個“花卉工廠”是崇明區成功申辦第十屆中國花博會後引入的首個重點花卉産業項目,佔地面積317畝,項目總投資約2.2億元,目前已實現年産銷花卉種苗2億株、精品盆花1000萬盆以上,年産值達8200萬元。與此同時,崇明智慧生態花卉園也為當地農民提供就業機會以及花卉苗木種植技術、庭院景觀方面的技術培訓,並推動花卉産業向生態、養生、文化等多功能拓展。目前園區正在申請3A級景區,實現融品種展示、花卉銷售、花藝體驗、觀光旅游等於一體的全方位發展。
讓有限的土地産生更高的價值,是上海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丁冬紅&&,引進和培育能夠複合項目的專業市場化運作企業,推動建立村企産業鏈利益共融機制,以企業對接市場,以項目化運作提升全鎮資源整合能力,才能帶動全鎮花卉産業鏈的深度融合發展。
今年2月,上海合興鄉村振興産業示範園開園。這個佔地面積超4000平方米的園區由一處存量工業用地改造而成,南接崇明智慧花卉生態園,共有7棟園區配套用房,包含接待展覽中心、園區服務中心、創客中心、工匠之家、網絡直播間、多功能廳等不同區域。産業園通過不斷整合各方資源,積極打造區、鎮、園三級惠企政策聚焦地,因地制宜研究制訂園區政策,從人才發展、促進就業、科技創新、綠色智造等多方面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給予真金白銀的扶持。這些都為港沿鎮下好優化營商環境“先手棋”,持續推動一二三産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上海合興鄉村振興産業示範園成為港沿鎮特色企業産品的展示窗口。採訪對象供圖
“把苗放在心上,把心放在苗上。”這是崇明智慧花卉生態園廠區入口處最醒目的一條標語。這又何嘗不是港沿鎮為打造“上海花港”持續築巢引鳳、聚才引智的一種態度和決心呢?
産業升級:持續打響“上海花港”品牌
走進虹華國際菊花生態園,幽幽菊香隨風襲來,粉、黃、白、紫等多種顏色的多頭小菊長勢喜人。這裡曾經是港沿鎮蔬菜公司南場,以生産效率低下的蘆筍大棚為主,部分種植戶超標使用化肥農藥對生態環境也産生了不利影響。借助花博會東風,港沿鎮清退了落後産能,拆掉千畝蘆筍大棚種上了菊花。通過全天候光溫控制和水肥一體化灌溉等先進技術,這裡的切花菊年生産效能是普通生産方式的四至五倍。
虹華國際菊花生態園採用全天候光溫控制和水肥一體化灌溉等先進技術。採訪對象供圖
記者在現場看到,工人將採摘下來的菊花放在一旁的傳送帶上,經過一條長長的“地道”送出溫室。傳送帶另一頭的包裝車間裏,工人們麻利地整理完花枝後套袋打包成花束,全程僅需要幾分鐘。“你能相信麼?每年我們崇明的這家企業要向日本、韓國等國家出口超過一千萬枝鮮切花和花苗。能夠讓挑剔的國際客戶買單,得益於本地農業的專業化、規範化和品牌化發展。”丁冬紅自豪地説,“下一步,我們正在發力的是如何進一步和現代化商業市場接軌。”
為了打響品牌,港沿鎮正在打造合五公路沿線花卉産業軸,重點建設智慧生態花卉園、國際菊花生態園等一批智能化、工廠化生産基地,推動花卉産業集群發展;舉辦上海花港國際花藝節、上海國際新優花卉展、花境設計大賽、地景藝術節、家庭園藝節等活動,落地“花宿”民宿群等項目,以花為媒,推進農商文旅體融合,不斷打響“上海花港”品牌。
如今,港沿鎮已註冊“崇明島黃楊”商標,並申請崇明黃楊為國家地理標誌産品。這兩天,施帥還在張羅着帶着園藝村的海派盆景和江蘇的如派、揚派盆景“走親”。“通過和臨近省市的黃楊造型師交流學習,組團走出去參加各種大型的苗木展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吸納學習他人的優秀經驗,也把‘崇派’黃楊推向更加廣闊的市場。”他説。
但也仍有一些難點、痛點亟需解決。丁冬紅坦言,目前港沿鎮的市場流通體系尚不健全,物流裝備技術落後,標準化、信息化程度低,且物流成本相對較高。另一方面,一些新優花卉品種的栽培技術和資源還依賴進口,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不足,産業的科研基礎還比較薄弱。目前,港沿鎮正深化港沿花卉交流中心建設,建立健全布局合理、規模齊全、線上線下多元融合的花卉産業服務體系和流通體系;同時,通過與上海市農科院、上海植物園等簽訂協議,在新品種引進培育、新技術推廣應用等方面也展開了更為深入的合作。
今年4月,崇明農業科技創新孵化園在港沿鎮掛牌成立,這是一個是集科技研發、創新創業、産業升級為一體的綜合性園區。崇明區攜手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上海海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共同成立的崇明農業科創聯盟入駐園區,以實現“政産學研用”的深度融合,持續推進種源農業、品牌農業的發展,提高産業競爭力。
虹華國際菊花生態園負責人姚建軍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已經收集保存了3000多份菊花種質資源,與中國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大學、上海農業科學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園區裏的部分技術和設備已經實現國産化替代。
智慧生態花卉園的新優花卉展示區。採訪對象供圖
三産融合的項目越來越多,産業鏈附加值越來越高,産業發展跨界協同、集聚效益日益凸顯……一個顏值與價值齊飛的“上海花港”正在這片熱土蓬勃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