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10月30日電(記者 王默玲)推開窗便能看見上海首家蔦屋書店,下個樓便是一眾熱門潮流店舖,走兩步就能到達“最出片”的海軍俱樂部游泳池……在上海人氣頗高的網紅地標“上生·新所”裏,一棟總面積達6500多平方米的建築,沒有用作辦公,亦沒有入駐商業,這一“肉眼可見寸土寸金”的地塊,長寧區新華路街道將它打造成了一棟公寓,服務的對象——人才。
“我們就是要把最好的地段、最實惠的價格給到最需要的人才。”新華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郝鵬説,“相比於‘熱錢’‘快錢’,我們選擇‘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這將對區域高質量發展起到更長久的推動作用。”
一塊“網紅地”長出“人才樓”,乍一聽“意料之外”,細一想“情理之中”,取捨之間考驗着一個街鎮的遠見與決心。

位於“上生·新所”內的晨品人才公寓外景。(受訪單位供圖)
“舊底板”作“新文章”
“網紅地”不是生而有之。
“上生·新所”在百年之前曾是外籍僑民的聚會之所,後來又成為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的廠房,經過對工業舊址“修舊如舊”的細膩手法、“二次開發”的業態注入,城市更新後的“上生·新所”,成為了集商業、辦公、休閒、文化、社區服務等功能於一隅的無圍墻“城市會客廳”。

“上生·新所”內的海軍俱樂部游泳池。(受訪單位供圖)
“不止人才公寓的6500平方米,更不止‘上生·新所’。近年來,新華路街道通過城市更新,整整釋放出了80萬平方米的商辦新空間,為中心城區的高質量發展開闢了一大片豐饒腹地。”郝鵬説。
在發展較為成熟、新建用地十分有限的中心城區,相比於“平地起高樓”,“存量求新生”則更為繁瑣而複雜。
位於凱旋路上的IM Shanghai長寧國際,向上看是垂直的商業辦公空間,橫向看一批新業態、新時尚、新零售的商戶正在沿街生長,向下看下沉式廣場的“環形山谷”則用綠意打造一片休憩之地。
環顧四週,你很難想象,這裡曾是一座熱氣騰騰的煉鋼工廠。而數十年前,作為上海三大工業污染區之一的新華,轄區三分之一的土地是工廠和煙囪,如今被貼上“人文”“宜居”“優雅”“活力”標籤的新華路街道,就是在這樣一塊“底子”上破土新生的。

位於凱旋路上的IM Shanghai長寧國際外景。(受訪單位供圖)
有意思的是,細觀板塊發展歷史的兩端,冥冥中有着一種“呼應感”:曾經的國營大鋼廠,既創造着中國鋼鐵行業諸多工藝“第一次”的突破,又是工人們和周邊居民吃飯、洗澡密集活動的“城中城”;如今的新空間裏,超甲級寫字樓成功吸引了諸多行業龍頭及區域性總部企業入駐,樓下的城市界面則打破辦公文化與商業間的隔閡,煙火氣、咖啡香並存,成為白領和周邊居民辦公與生活相融的“中央活動區”。
環境更優了、業態更新了,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但內核始終如一——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街區與企業“氣味相投”
一家企業選擇落在哪,很需要些“氣味相投”的雙向吸引。
今年6月,第二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前夕,煥新升級後的上海影城,以純白色的外觀亮相於新華路番禺路路口。原先門口的高&階、停車場不見了,影城內、廣場上、街道旁,空間貫通呼應。上海影城用一種更輕盈、更交互的姿態,融入到街區的氛圍中。
“30年前,剛剛落成的上海影城迎來了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成為新華路上的文化地標;30年後,全新亮相的上海影城,用升級的體驗、豐富的業態,讓街區的電影氛圍更加濃厚。”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戴運説,“某種意義上,我們跟街區是一種共生共建的關係,人文街區滋養文化企業,企業魅力又能助力街區打造。”

有“上海第一花園馬路”之稱的新華路街景。(受訪單位供圖)
人文歷史底蘊與營商服務體系相融,有故事、有溫度、有靈氣的街區,也正吸引着文化創意産業、影視産業和數字經濟企業集群入駐,而這些企業也讓原本産出“工業産品”的地塊成為了不斷涌現“創意作品”的泉眼。
“你看這是我們為各大國際品牌定制設計的文創産品。”上海寅諾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祁琪説,“對於我們這樣一家文化創意類企業來説,駐紮在新華是一個再合適不過的選擇。這裡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相輝映,有着完善的辦公配套,又有着令創意人才心嚮往之的時尚活力,還有着産業集群企業交流間存在的合作機遇。”
街區氣質與企業氣質“一拍即合”下,新華路街道目前共厚植企業3800多家,其中重點企業200余家。在時尚創意産業、在線新經濟、總部經濟等領域,吸引和培育了一大批優質企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
“軟實力”要靠“硬功夫”
“營商環境僅有高級華麗的硬體,不一定能開出多姿多彩的花,有時候貼心的軟性服務能創造更多價值。”街道工作人員的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
“説實話,當初我們根本沒考慮過把企業落在新華,總覺得這裡會很‘貴’。”祁琪坦言。
“但就在我們猶猶豫豫的一年多時間裏,新華路街道一直緊密跟進,講政策、説優勢、強信心,還忙前忙後幫我們拿到比較好的租約條件。”祁琪説,“‘從未想過’到‘十分心動’再到‘堅定選擇’,街道的關心也讓我安心。如今企業越來越好的發展也證明,我們當初的選擇很對。”
新華路街道負責營商的工作人員對記者&&,營商絕不是“説好話、哄進來”就完成了,“我們還要給每家企業一個貫穿全生命周期的服務,用心用情呵護企業的成長與發展。”
不止“一對一”的貼身服務。如今,作為商務部“社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街道,新華路街道正在開始新一輪“15分鐘社區美好生活圈”升級版規劃,探索將營商環境建設融入城市配套設施中,建立以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新華宜業樣本。

位於人才公寓樓下的“寧聚裏·新華PLUS”上生·新所黨群服務站。(受訪單位供圖)
人才公寓樓下就是黨群服務站,修身書屋、自習空間、人才驛站、微展廳、公益角、暖心小屋、議事廳、舞蹈房等一應俱全;“午間一小時”、晚間健身專場、周末手工專場、醫療義診配送、白領交友活動等豐富多彩……“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圈圈精彩,工作生活在這裡獲得感十足。”白領方琼感觸頗深。
服務企業歸根到底是服務人。不把人的價值困於一方辦公桌椅,用優質的社區生活圈軟性包裹,兼顧工作與生活、物質與精神,“硬功夫”正在打造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軟實力”。
如此看來,把“人才樓”種進“網紅地”,既合情、又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