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拙養真——龍華塔影空間舉辦中國歷代玉飾品拾遺展
新華網上海10月16日電(記者姚玉潔、孫青)35件各個不同時期的古玉手鐲藝術臻品,12份古玉手鐲紋飾拓片,與多位當代藝術名家題款相互輝映——“守拙養真:中國歷代玉飾品拾遺”展覽日前在上海徐匯龍華塔影空間拉開帷幕。
整個展品的時間脈絡從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玉飾品為起源,到春秋戰國時代玉飾品的興盛,直至明清時期的玉飾品,歷經千年,擷取的玉器珍品從玉質、造型、工藝等諸方面反映中國歷史上制玉、用玉的一個概況,構成了中國玉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兼自然精華與人文理想之美,將中國玉飾品與王權、信仰進行挖掘和展示,體現中華文明中“玉器”的重要性,反映出早期中國人的精神信仰、社會制度、審美情趣、製作工藝,以及對整個世界和自然的認識。

上海佛教協會副會長、龍華寺住持照誠法師親筆題寫了展覽主題“守拙養真”。它既是“手鐲”的諧音,更是對文化傳統積極堅守的態度,也是對真理、真性、真善的努力探尋與追求。守拙養真就是提倡專心致志、不為名利虛榮奢華所惑的敬業態度,以及淡泊明志、堅持本真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價值。
茆帆、童晏方等著名藝術家在展覽拓片上留下了墨寶。他們認為通過古玉飾品等的展呈,寄玉於真善美,呈現給世人以積極的精神養份和生命力量。
本次展覽展品大都是第一次向社會公眾亮相,由滬上收藏名家蔡黎女士提供。蔡黎&&,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玉文化”是中國文化有別於世界其他文明的顯著特點。君子比徳於玉,美玉承載着中華民族對德行高潔的崇尚和弘揚。玉文化既是賡續中華文脈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又是中華民族富有個性的文化體現。

“此次展出的35個玉鐲,通過不同的紋飾,通過各個時代所流行的寓意,可以展示早期文明的圖騰崇拜和非常古樸的審美。通過實物、拓片和放大的顯影,可以看出工藝之精美,我們的工匠以這樣的一個沉靜的心態、敬畏的心情,去完成這一個個經典的作品。這些符號和信息,通過巧奪天工的美傳承千年,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內在和紐帶。” 蔡黎説。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力量源泉。從良渚、春秋戰國時期的精美手鐲,到富有中國獨特美學和哲學意趣的題拓,展覽創造性地把古玉和現代藝術創作交融呼應,既厚重、又時尚,同時通過數字化的呈現,虛實結合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也讓現代觀眾心生共鳴。展區還增加了文創板塊,把古玉元素和現代裝飾融合,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本次展覽由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國際交流服務中心、上海收藏協會大師藝術委員會聯合主辦。徐匯區文化和旅游局支持。上海爍果文化有限公司承辦。活動也作為2024年比利時中國文化中心“中比藝術交流精品展”的預展,以期讓更多精美絕倫的古代藝術品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