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藝力量激發古鎮新活力
建於元代至正年間的圓津禪院,矗立於朱家角漕港河河畔,靜觀600餘年雲舒雲卷。入夜,一束追光喚醒了莊嚴古剎,渡船抵岸,妙音輕靈,雲舞蹁躚……舞劇《神人暢》構撰出移步換景的“畫中游”,將現代舞步與傳統雅音融合,讓現場觀眾化身“禪棲客”,踏上一段穿越古今的奇幻旅程。
中秋連國慶,上海各大古鎮上新特色文旅活動,為市民游客帶來別樣假日體驗。朱家角開啟了為期11天的“超沉浸藝術季”模式,超過120場演出和文化活動,在130萬平方米的古鎮空間裏迸發創意與詩意。古宅、園林、廊橋……散佈着的音樂舞蹈表演和藝術裝置,將前沿藝術和水鄉古韻融合。“千桌萬人小籠長街宴”在南翔老街鳴鑼開宴,以舌尖上的非遺為入口,第二屆南翔國潮大會暨第十七屆南翔小籠文化展邀請人們開啟新潮國風古鎮探秘之旅。而在蟠龍天地,2023天地世界音樂節之水樂蟠龍音樂季正如火如荼舉行,讓江南之美以聲音的形式在水鄉肌理中流淌。
上海的魅力是立體的、多面的,這裡不僅有林立的摩登高樓,也有風光旖旎的老街窄巷和江南水鄉。據統計,上海先後有11個鎮、2個村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5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它們是江南文化的重要見證者,如何將其深厚歷史底蘊轉化為優質的旅游資源,助力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設?上海的水鄉古鎮正努力走出一條特色路徑——以文化藝術喚醒和激發古鎮的新活力,豐富拓展文旅業態,在文旅深度融合中構建“江南水鄉會客廳”,讓古鎮成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活態樣本,成為更多中外游客心中的“詩和遠方”。
藝術資源注入古鎮,構建新形態文旅體驗場域
小橋、流水、人家,承載着許多中國人的鄉愁。在我國,古鎮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被保護,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旅游大開發。一度,蹄髈、臭豆腐、湯圓,被戲稱為古鎮“三件套”,發展模式陷入“千篇一律”。
打破同質化,上海古鎮的着力點是做新場景做厚文化,將優質藝術資源引入水鄉空間,構建新形態文旅體驗。午後時分,00後游客王璐瑛走進位於朱家角西井街的課植園,發現這座優雅的江南園林已悄然變了模樣。《銀河電信》“駐足”迎熏閣,《瞧》“橫跨”陰陽廊,《蜉蝣城市》“扎根”迎貴廳,《讓座》“搶佔”打唱樓前的草坪……青年藝術家們創作的多媒體藝術裝置被搬進了園子,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國風演奏會《秋聲賦》也將在此上演。“沒想到古樹名木、亭&樓榭之間,竟然藏着那麼多驚喜!”王璐瑛忙着搜索《銀河電信》的隱藏密碼,尋找通往異界的“入口”,享受探索的樂趣。
朱家角是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江南水鄉古鎮之一,老街依水傍河,千余棟民宅臨河而建,構成一幅江南水墨畫卷。古鎮內有1000多棟明清古建築,課植園、城隍廟、大清郵局、放生橋、北大街等人文景觀各具特色。這一次,由上海文廣演藝集團發起的“超沉浸製造局”延伸邊界,升級為“朱家角超沉浸藝術季”,將古鎮打造成藝術隨時隨地在發生的新場域。
作為藝術季重要板塊之一,“擺渡計劃”激發了青年藝術家們的創作靈感。他們將豐富的數字內容植入到獨特的文化場景中,賦予古鎮水鄉更多想象空間。環境式聲音劇場《錯錯錯》用聲音構建世界,療愈詩戲劇《知音》通過音聲共振和調頻調動觀眾情緒。在奇思妙想的引導下,游客可以坐上遊船,戴着耳機,打開觀察世界的全新視角,也能置身於草坪、廊橋、郵局等傳統場景中,邂逅一段動人故事,通過互動鏈結進入似真似幻的平行空間。
夜晚,老街古宅顯現出別樣情趣,藝術家趙梁創作的舞劇《神人暢》《茶之幻》為朱家角增添藝術色彩。在古剎庭院中,《神人暢》以現代舞蹈的形式呈現茗茶、插花、挂畫、焚香等宋人雅趣。一步、一景、一戲,舞者們引領觀眾跨越心靈壁障,去往心向之地。《茶之幻》則與放生橋旁的古建築珠璣閣融合,全劇以“茶”為引,讓觀眾感受“素處以默,妙機其微”的神韻。“古建築與現代舞産生共鳴,激發出撫慰心靈的力量。”趙梁期待作品可以化作一座座“橋梁”,讓觀眾得以聯結未知與過往。
挖掘並煥新在地文化,營造“生活的另一種寫法”
“在江南一帶,城市在物理空間上彼此相鄰,老鎮老街的核心元素相似,需要花大力氣挖掘在地性,才能塑造‘獨特’。”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包亞明説。
假日的蟠龍天地,一派熱鬧景象。這邊廂,“崑曲王子”張軍站在元代的香花橋上,實景演繹《春江花月夜》選段;那邊廂,在程家祠堂前,一群民間藝人唱起經過重新編曲的青浦田歌,來自美國的曼陀鈴演奏家保羅也加入其中,古老的田山歌變得年輕起來……
作為上海首個結合歷史風貌保護的城中村改造項目,重塑江南古鎮的蟠龍天地雖然位置偏遠,但開業四個月客流即破千萬,成為時下城市微度假的網紅打卡地。其吸附人流的秘籍,便是挖掘並煥新在地文化。
蟠龍鎮最早的記載可追溯到隋代,曾是古上海域內最興盛的集鎮之一。歷經千年更替,整體風貌已逐漸模糊。待到啟動改造時,這裡是一個“城中村”。項目團隊花費3年時間深研在地文脈與史料,通過重新梳理蟠龍散落的歷史元素,將原本已經破損的古鎮脈絡重新鏈結起來。開發過程中,請歷史專家參與討論細節,荒廢的程家祠堂、香花橋、鳳來橋被修葺一新,藏在河道淤泥裏的蓮花形古寺柱礎、被村民用混凝土澆築成坡的老石階等也得以重見天日。煥新後的蟠龍古鎮,3公里江南水系延續水鄉傳統,保持十字街區域的空間肌理。
在這裡的遊船和藝術裝置上,隨處可見編織元素。“它們的靈感源自手工編織,歷史上蟠龍鎮編織工藝很發達,是當地的民俗特色。”工作人員介紹説。在商業業態上,引入寶玥齋國風體驗館上海首店、普天同秤民藝館上海首店、繪璟酒館等文化體驗類品牌,以現代的方式孵化在地美食品牌,於是有了江南味道“年之糕”與國際品牌藍瓶咖啡毫無違和感的比鄰而居。
蟠龍天地一面喚醒和重塑曾經的文化,一面注入摩登氣質和現代品味,努力營造“生活的另一種寫法”。余德耀美術館的入駐,讓藝術深入社區、走向公眾,創造與生活的新聯動。在這裡,藝術場館已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白盒子”,而是更具開放性包容性的“衛星網絡”,河畔、綠地、古宅、古街和廣場,都變身靈感之地,成為“流動的美術館”。而在正舉辦的水樂蟠龍音樂季上,市民游客將與來自美國、英國等各地不同風格的音樂人不期而遇。
“有人在,古鎮就在。”古城鎮保護專家、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曾多次呼籲,古鎮要作為居住地的遺産社區進行可持續發展,而不是作為博物館式的陳列保護。從最有優勢、最有資源的地方出發,兼容並蓄歷史底蘊和現代氣息,推動文旅深度融合,上海的古鎮依舊在路上。(李婷 宣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