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用“新産業”照亮邊陲重鎮“致富路”
正值西藏旅游旺季,亞東縣龐達村這個邊境村落,一步一景,迎來不少打卡游客;大棚裏,種植的是上海青、西紅柿、青椒等經濟作物;文創工作室裏,一位位村民逆襲“手藝人”,用巧手和匠思製作着各式各樣的特色文創作品……龐達村正在走向産業致富。
龐達村是上海對口援建的邊境小康示範村,經過上海援藏的大力支持,從海拔4630米的鄉村,搬遷至海拔2000米左右的藏式小康村,在此開啟了新的生活。為了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來自普陀區選派的援藏幹部、第十批援藏亞東聯絡小組,堅持“文旅先導、三産融合、鄉村振興、智慧賦能”的發展思路,協助當地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民宿旅游、手工文創等特色産業項目,助力興邊富民,強邊固邊。
今年五一勞動節期間,亞東縣全面啟動龐達旅游觀光新項目,免費為游客提供景區旅游觀光專車服務,帶領游客游覽了景區內林海銀河瀑布、龐達村、巴夏寺遺址等景點。對此,亞東縣文旅局局長史飛騰&&,“今年五一以來累計導入大批游客,讓更多群眾吃上了‘旅游飯’,為抵邊搬遷群眾提供了又一增收渠道。”
如何用好得天獨厚的資源為當地村民增收?援藏亞東聯絡小組深入調研,挖掘整合旅游資源,資助人力物力財力,同時配備軟體硬體設施,牽手當地的旅游合作社,推動文旅産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為了暢通邊境旅游線,讓更多游客駐足游覽,亞東小組多方協助,得到了多個部門的支持,由上海援藏資金採購的4輛旅游景觀大巴組織游客免費前往龐達村進行旅游參觀,絡繹不絕的游客讓邊境小康村變得熱鬧起來。
旅游産業的興起,增強了就地吸納就業的能力,村民們開起了民宿、餐館,接下來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增收致富,看得見的崗位就有觀光車司機、保潔、消防、排險、救援、導游等等。
援藏亞東聯絡小組結合龐達村特點,積極推進綠色鄉村生態文明實踐項目,協助村裏成立高原無公害蔬菜菌類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還做實産業配套,投入資金建設了蔬菜大棚,實實在在的分紅讓群眾享受到了綠色産業的福利。
“鄉村振興必然需要農業産業的振興。通過種植蔬菜大棚,讓更多人接觸現代農業産業,形成現代觀念,實現長遠致富。”援藏亞東發改委副主任陳建偉説,搬遷前,村民們主要依靠牛羊的收入補貼家用,男同胞們則外出務工謀求生計,如今在家門口就能實現穩定就業增收,“回村上班”的人越來越多。(江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