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寫新時代的“老人與海”,《海菜花開——洱海邊的重托與守望》新書首發
新華網上海6月7日電(孫麗萍 沈梅)“海菜花白菜花,忒愛洗澡的小黃花,青青的水不帶泥還不帶沙,滇池到處都是海菜的家。”被稱為“水質試金石”的海菜花生長在滇西一帶,水清則花盛,水污則花敗。
生態紀實文學作品《海菜花開——洱海邊的重托與守望》新書發布暨出版座談會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 新華網發 (出版方供圖)
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生態紀實文學作品《海菜花開——洱海邊的重托與守望》新書發布暨出版座談會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該書講述了水生態環境學者孔海南奔赴洱海湖畔,帶領團隊堅守一線十幾載,與當地各族人民密切配合,讓曾經不堪重負的洱海逐漸恢復清澈的故事——被稱為新時代的“老人與海”。
該書創新報告文學表達形式,一邊講述感人故事,一邊根據故事發展,講述我國生態環境治理政策與舉措。該書作者、報告文學作家朱大建往返滬滇兩地,採訪孔海南團隊近百個小時,用通俗的筆法講解污染防治、生物習性等水生態環境專業問題,以“水質試金石”海菜花的消失與重現為線索,將敘事與科普相結合。同時,書中插入大量實景照片與資料圖片,還通過二維碼配合音視頻等多媒體形式,立體化呈現守護洱海的過程。
《海菜花開——洱海邊的重托與守望》作者、報告文學作家朱大建發言 新華網發 (出版方供圖)
據介紹,洱海是高原湖泊的代表,也是大理人民的“母親湖”。20世紀90年代,洱海爆發藍藻,水質下降,危及流域生態環境。以孔海南教授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投身湖泊治理。孔海南教授意識到:“問題在湖裏,根源在岸上。”為此,孔海南等人一邊治理洱海,一邊指導當地農民種植不污染環境,且經濟價值高的海菜花。
生態紀實文學作品《海菜花開——洱海邊的重托與守望》新書發布暨出版座談會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 新華網發 (出版方供圖)
歷經時間的考驗,洱海治理形成了可供借鑒的“洱海經驗”。如今,隨著水質逐漸恢復,海菜花不僅回到了洱海,還成為百姓增加收入的“致富菜”。經過數年發展,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右所鎮松曲村,1500多畝海菜田逐漸連片,年産值達18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