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零零後”遇上“骨子裏的中國美”

2022年01月15日 09:57:39 來源: 解放日報

    最近,5個學京劇的“零零後”女孩,憑借用京劇戲腔演唱的歌曲,連續登上抖音熱搜榜,一曲《探窗》抖音播放量超過5000萬,點讚量逾250萬。她們是上戲2017級京劇表演專業的楊淅、邊靖婷、朱鹮、程校晨,以及2018級的朱佳音,她們大多住過416宿舍,因而得名“上戲416女團”,隊長為邊靖婷。“京劇”遇上“女團”,“傳統”遇上“零零後”,碰撞出新的火花。

    近年來,越來越多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因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在上海相遇。身著古裝的自得琴社成員們,用古琴、古箏、琵琶、簫等傳統樂器演奏動畫片配樂、電視劇插曲,收獲了中外“粉絲”。以上海為大本營的中國裝束復原團隊,花費十幾年時間潛心復原六七百套中國古代裝束、發型、粧面,他們的復原作品出現在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央視中秋晚會、豫園T臺大秀上。

    這些“九零後”“零零後”通過創新表達,讓傳統文化好聽、好看、好玩,借助短視頻等傳播方式增強影響力,助力“國潮”崛起,讓傳統文化走進更多年輕人的生活。

    “上戲416女團”:“破圈”離不開熱愛和堅守

    “上戲416女團”並非一夜爆紅。2019年開始,她們持續在抖音上發布日常練功、演唱的視頻,有時也在宿舍裏展示京劇戲服、扮相、手勢,教網友分辨不同流派唱腔,記錄生活的同時普及京劇知識。

    起初,她們的視頻並未引起太多注意。“一開始有幾個人喜歡,我們已經很滿足了。我們一直把這段‘低谷’時期當作一種積累。”楊淅説,“戲曲這個行業,需要堅守。到最後那些真正堅持住了的,都是因為熱愛,因為心中有信念。”

    今年4月,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匯報演出當晚,5個人首次“合體”,用戲腔翻唱了古風歌曲,再加上大學宿舍樓道的背景、畢業離別之情的感染,幾個女孩“破圈”了。即使畢業後各奔東西,她們仍然不時相聚錄制歌曲。

    走紅之後,質疑聲隨之而來:有人説她們科班出身卻“不務正業”,有人説她們“糟蹋國粹”。較真的邊靖婷總會一條條回復評論,解釋“戲腔歌曲”和“戲曲”的區別,“我們只是用戲腔去演唱這些歌曲,希望更多人通過這種方式知道戲曲,才有可能慢慢愛上戲曲。”

    如今,邊靖婷和楊淅已考入江蘇省演藝集團京劇院,朱鹮也收到了濟南市京劇院的邀請。進入專業院團後,邊靖婷出演了《望兒樓》等折子戲。“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一名合格的京劇演員不僅要唱好,更要傳遞正能量,這段時間累並快樂著。”

    最近,“上戲416女團”發布了原創作品《佳人戲》,歌詞對應了一些京劇經典劇目。邊靖婷説:“我們希望以這樣的方式讓年輕人了解京劇傳統,哪怕一百個人裏有一個人因此去聽戲了,我們就很開心很知足。”

    自得琴社:“玩法”須不斷創新

    和“上戲416女團”一樣,自得琴社也是通過短視頻火起來的。2014年創立之初,自得琴社成員唐彬發現,來琴社學琴的都是中老年人。“如果不能引起年輕人的關注,古琴行業就太沉悶了。”曾從事電影行業的唐彬,開始和小夥伴們一邊教古琴,一邊嘗試制作關于古琴的短視頻。

    幾年摸索,自得琴社在2019年火了,他們身著古代服飾演繹的《長安十二時辰幻想曲》《哆啦A夢》《空山鳥語》等作品,憑借好玩的形式、精彩的演奏、精良的制作,得到年輕人的喜愛。在海外視頻網站上,他們還收獲了俄羅斯、法國、克羅地亞、巴西、日本等國的粉絲。過去兩年,他們更是把《天真自得》《琴為何物》《新不異舊》係列音樂會開到全國各地,眾多年輕人穿著漢服來看演出。2020年、2021年,他們兩次登上央視“中秋晚會”舞臺,被越來越多人認識。

    有趣的是,自得琴社雖然成立于上海,但十幾位成員裏只有社長朱裏鉞一個上海人。唐彬來自山西太原,白無瑕來自湖南長沙,來到上海後,因為同樣熱愛琴棋書畫漸漸走到一起。朱裏鉞告訴記者,自得琴社的作品幾乎都是在成員們輕松“玩”的狀態中誕生的。他們通過視頻還原歷史上美好的生活場景,將古琴和電子樂結合,不斷給觀眾帶來驚喜。

    為什麼自得琴社活躍至今,並未曇花一現?朱裏鉞説:“我們的團隊比較穩定,且目標一致——我們就想做出符合時代審美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上海是人才的聚集地,在這裏,我們總能找到最專業的人才合作。上海還有令人羨慕的演出市場,多元、包容,市民藝術素養高,無論什麼藝術門類,在上海都能找到知音。”

    中國裝束復原團隊:一針一線都是匠心

    自得琴社的走紅,離不開中國裝束復原團隊的助力,正是他們復原的歷朝歷代的服飾,讓華夏文明穿越千年來到人們眼前。

    在眾多熱愛漢服的年輕人心中,中國裝束復原團隊是如同“神一般的存在”。2007年成立之初只有幾位核心成員,如今已發展到20位,分布于五湖四海,以上海為大本營。他們因為迷戀中國古代傳統服飾和文化而走到一起,有的擅長研究考證,有的擅長復原實踐。

    中國裝束復原團隊創始人劉帥告訴記者,要完整復原一套古代服飾,並非易事。首先需要在古書的記載、前人的研究中去考據服飾的材質、配色、花樣,參考出土文物反覆求證,力求接近歷史的細節。接著進入具體的復原實踐,從選取材料到織物紋樣復原,再經歷織、染、印、搗練、刺繡、制版、剪裁、縫紉等復雜工序。完整復原一套衣服,常常需要十多位團隊成員的合作,前前後後花上半年時間才能完成。投入大,難度高,考驗著這些年輕人的匠心。

    “耗時最長的一件衣服,我們花了兩三年時間研究。那是一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貴族女性禮服,文獻上的記載不成係統,也沒有出土實物,難度很大,直到現在我們還在探討。”團隊文獻組組長池文匯説,“我們團隊有學服裝史的,有學考古的,有學服裝設計的,有學美術的,還有學中文和博物館學的,有很強的互補性。”

    讓池文匯最有成就感的時刻,是復原實物穿在模特身上的瞬間,就像眼前人從壁畫裏穿越而來。“我們希望能用嚴謹的考證和精良的制作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知道傳統文化真正的根脈到底是什麼樣的,才能真正擁有文化自信,從而更好地傳承發揚。”

    音樂劇演員鄭雲龍曾以他們復原的“詩仙”李白造型出現在熒屏上,演員劉詩詩也曾以他們復原的宋代仕女造型登臺。劉帥希望,通過他們的努力,中國裝束的傳統可以更多地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通過這些古代服飾的細節,你會了解漢的大氣、唐的華麗,你會敬佩古人的審美,感動于他們對美的追求。你能從中看到從骨子裏透出來的中國的美學和精神。”(記者 吳桐)

【糾錯】 [責任編輯: 許超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425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