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見證歷史!首艘“國輪國造”萬噸耙吸挖泥船光榮退役

2022年01月14日 09:30:02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1月14日電(許超 羅沛鵬)在服役半個世紀後,由我國設計建造的首艘萬噸耙吸挖泥船“航浚4001”輪(原名:“勁松”號)于2022年1月2日光榮退役。在50年征程中,“勁松”號見證了大型疏浚裝備國産化的崛起之路。

  “中國制造”航道疏浚創偉業

  據介紹,這艘由江南造船廠為上海航道局設計建造的“勁松”號,船長115.5米、船寬18.4米、型深9米、航速11.5節、排水量11700噸、艙容量4500立方、最大挖深25米、總噸位5471噸,始建于1968年。值得關注的是,“勁松”號除發電柴油機從德國進口外,其余均採用國産設備,這些裝備技術在當時處于世界先進水準。

  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勁松”號正式更名為“航浚4001”輪。“4000是這艘船的艙容量達到了4000方,1是這艘船的序號,這標誌著這艘船的歷史地位,象徵開辟了‘國輪國造’疏浚船的先驅。”中交上航局中港疏浚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朱霖介紹。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素有“黃金水道”美譽。然而這條“黃金水道”自古以來就有個巨大的通航“瓶頸”,每年上游下泄約4.8億噸泥沙在此淤積,形成了著名的長江口“攔門沙”——長約60公里的混濁淺灘。

  對此,朱霖表示,“長江口一直以來都是上航局的立局之本、生存之基,‘航浚4001’輪的設計建造就是為了開發長江口航道。”在“航浚4001”輪的開挖下,1974年9月,南槽全線打通7米水深,這是國內首次在長江口正式開挖人工航道,實現了長江口由自然航道轉為人工維護的深水通海航道的跨越;1998年1月,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水工工程——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正式啟動,用13年讓長江口水深達到12.5米,徹底貫通了“黃金水道”,年均産生經濟效益超過100億元。隨後,“航浚4001”輪在中國沿海走南闖北,又參與了洋山港、廈門港、連雲港等國內重大港口建設。

  “國之重器”乘風破浪開新局

  自建局伊始,上航局便從未停止追求“國之重器”國産化的步伐。上航局通過引進、消化、吸收、整合再創新,走出了一條高科技搭臺與低成本擴張相結合的裝備更新改造之路,開創了萬方耙吸挖泥船、3500m³/h絞吸挖泥船、特大型抓鬥挖泥船係列“國輪國造”的先河,打造了國內最大的疏浚船隊,包括“新海鳳”輪、“新海牛”輪、“新海馬”輪等大型耙吸挖泥船的相繼出廠,使裝備規模實現了大跨步飛躍。

  2019年,國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6500方“雙子座”耙吸挖泥船——“航浚6008”輪、“航浚6009”輪橫空出世。兩年後,包括“航浚3011”輪、“航浚4019”輪在內的4艘新一代中小型、智能化疏浚船舶的相繼下水,裝備結構在不斷優化、産能在不斷升級,一代代疏浚裝備正不斷迭代更新,活躍在多項國內外重點工程中。

  近年來,上航局不僅為貫徹國家戰略提供了重大裝備保障,同時還打破了國外對疏浚裝備、技術的壟斷和封鎖,帶動了民族疏浚裝備設計及制造業的發展,在中國朝著“疏浚大國”“疏浚強國”的發展道路上發揮了核心作用。朱霖坦言:“‘國之重器’的迭代更新,一是裝備的先進性,要利用數字化手段率先實現裝備施工自動化、智能化、清潔化;二是緊跟國家戰略需要,有序實施裝備淘汰、更新計劃,提高裝備市場適應性、運作穩定性、生産高效性;三是瞄準世界一流疏浚裝備,打造國內旗艦型船舶,振興民族疏浚産業。”

【糾錯】 [責任編輯: 佘靈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422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