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碼上生活”激發城市數字溝通力巨大潛能

2021年12月20日 08:18:23 來源: 文匯報

  如今,超九成的全球二維碼應用發生在中國。健康碼、支付碼、交通碼……二維碼已應用于城市生活的各個領域。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今年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披露,全國累計已有9億人申領健康碼,使用次數超過400億人次;我國移動支付用戶規模已超過8億,比2019年增長了34%以上。

  “碼之城”的出現,展現了數字技術與未來人類文明發展的新趨勢,正引發學界的關注。有專家指出,二維碼及其掃碼實踐正構成一種全新的城市生活體驗,而代碼軟件也成為城市的“基礎設施”之一,直接參與社會運作。

  城市和人的關係,也將在“碼上生活”中尋求一個新的結合點。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當城市變得“可編程”時,需要每一個人都能參與其中,如此才能不斷升級、更新城市“代碼”,從而激發城市數字溝通力的巨大潛能。

  二維碼已顯現出連接不同空間的溝通能力

  隨時隨地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就能完成支付交易、乘車出行、“打卡”網紅景點……這些,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景。在上海,市民可以通過“隨申辦”“上海發布”等“一網通辦”類應用,快速查詢社保、線上辦理戶籍事項證明、“掃碼”醫保支付等。

  這意味著什麼?二維碼作為“介面”,已開始連接城市的公共服務、經濟金融、文化生活等不同領域,讓越來越多的市民能輕松獲得更便捷、新穎的“碼上生活”體驗。

  日前,復旦大學資訊與傳播中心與浙江大學數字溝通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一份題為《“碼之城”:城市數字溝通力報告》的調研報告表明:在上海,不少市民遊客已養成了在外灘、東方明珠、上海博物館等地標場所掃碼的習慣。

  比起調研報告的具體結果,在調研過程中捕捉到的一些新現象,讓這份報告的參與者、復旦大學資訊與傳播中心研究員李夢穎印象更深。她記得,在項目調研階段,一名參與調研的志願者記錄了一次發生在上海的二維碼使用“體驗報告”。在楊浦濱江,志願者以遊客身份,用手機掃一掃這棟建築外立面上的二維碼,瞬間開啟“建築可閱讀”帶來的全新體驗:建築物的“過去”,在眼前一幕幕呈現,讓遊客穿越時空,感受到百年來上海工業發展的滄桑巨變;線上上,同時呈現的還有不同時段的參觀者上傳的“打卡圖片”和參觀感想,讓遊客得以隔空交流互動。

  李夢穎説,小小的二維碼不只是一個“電子導遊”,還匯聚了更多的互動,延伸出新的社會交往空間。“這説明,在上海,包括文化生活等多個領域,二維碼已顯現出很強的、連接不同空間的溝通能力。”

  “新基建”提速,助力城市公共服務更精細智能

  從技術層面看,二維碼作為物聯網和圖像識別技術的具體應用之一,以“一物一碼”的方式讓萬物接入互聯網。隨手“掃一掃”的背後,是融合了5G、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字技術的城市“新基建”。

  那麼,城市的數字溝通力是如何在“新基建”的建設過程中展現的?市民的“體感”如何?還有哪些方面有待提升?

  上海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萬旺根以團隊正在研發的一個新係統為例分析:通過採集城市道路大數據、交通事故統計、路口攝像頭的實時智能識別等,他的團隊已開發出一套智能出行路線規劃係統。用戶在出門前只需掃一掃相關應用,若是遇到暴雨等惡劣天氣,用戶就能提前獲得預警等資訊,避開事故高發地。

  萬旺根認為,更好賦能城市治理,數字技術要從城市管理手段創新的“工具”,不斷升級成為主動挖掘需求並給出解決方案的“助手”,才能使公共服務更加精細化、智能化,從而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

  而在復旦相關學者參與的關于城市數字溝通力報告的調研中,也有一些受訪者認為,未來,還有更多城市公共服務有繼續優化的空間。比如,乘客在高峰時段坐地鐵,有時由于手機信號不好,通過閘機掃乘車碼需要好幾秒,可能身後就排起了長隊。像這樣的網速問題,未來將隨著5G等資訊通信基礎設施的升級解決。

  跨越“數字鴻溝”,可從培養“數據基礎設施素養”著手

  值得關注的是,從現階段實踐來看,數字技術應用于城市治理仍面臨著諸多挑戰,也産生了數字鴻溝、隱私泄露、不同係統間設置不合理等多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謹防大數據濫用帶來個人隱私泄露,這已成為國際公認的數字技術發展核心倫理和治理問題。”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教授王林輝指出,資訊泄露,小則造成使用者的隱私、聲譽或資金損失,大則會影響國家經濟與信息安全。因此,要加快資訊保護技術創新和應用,通過技術手段防范數據與資訊泄露問題。具體來説,可通過區塊鏈技術、防范攔截技術等,以技術手段加強防范和信息安全保護。

  此外,由于大部分數字治理工具都依賴智能手機,部分不會操作或無能力購買使用智能手機的弱勢群體的需求很容易被忽視。因此在城市數字溝通力的建設過程中,更加重視“數字鴻溝”可能帶來新的社會公平也成為一大公眾關切。

  事實上,在有人感受到數字生活帶來的無窮紅利和活力之時,卻也有相當部分人反饋,對數字技術感到“不適應”。

  “截然相反的體驗,其實來自不同的人對數字技術的熟悉程度和參與感。”復旦大學資訊與傳播中心副主任潘霽教授認為,要解決當下紛繁復雜的數字溝通問題,不能依靠削弱或拒絕溝通。如何確保公眾享受“碼之城”的權利?或許需要從培養“數據基礎設施素養”開始。

  如今,為解決當前老年人學習使用智能手機的困難,上海專門為老年人定制了“樂齡碼”。還有一些公益組織或機構,嘗試通過“消消樂”等遊戲娛樂的方式,教老年人學會網上打車、買票、挂號等,幫助他們跨越“數字鴻溝”。

  “不過,學會使用只是第一步。每個人能否真正參與到數字城市的設計和建設中,才是提升體驗感最關鍵的因素。”李夢穎舉例,網上辦理公共服務時,界面設計不清晰、不同係統之間的導航“地圖”不合理等因素,都會導致使用者覺得“很難用”。試想,如果每個人遇到不便時,都能以便捷的方式參與“地圖”的編輯和功能的補充,那麼無疑將提升使用的流暢度。從這個角度説,提高普通人的“參與度”,將有力推動數字城市建設的不斷完善。(記者 儲舒婷)

【糾錯】 [責任編輯: 羅沛鵬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382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