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新加坡環境及水源部部長馬善高:加入綠色“一帶一路”與中國深度綠色合作
新華網北京5月22日電(吳磊 涂艷)近日,新加坡環境及水源部部長馬善高赴華拜訪了中國生態環境部、水利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以及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新華網就中新雙邊合作、中新天津生態城十周年成果、綠色“一帶一路”、新加坡氣候行動年和科技創新環保等話題,對馬善高部長進行了專訪。以下是訪談的主要內容:
資料圖:新加坡環境及水源部部長馬善高
新華網:部長您好。近期,您到訪中國,與中國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和相關部委的主要負責人會見,就雙邊合作進行探討,您如何看待兩國已有的合作成果?兩國還可以在哪些方面加強合作,尋求共贏的解決方案?
馬善高:您好,新中兩國的雙邊關係堅實穩固,可以隨着彼此發展需求的改變而與時俱進。儘管兩國的地域特色與發展路徑不盡相同,但在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方面卻面臨着共同挑戰,這為雙方開拓了更多合作的機會。新中兩國都致力於為這些挑戰尋求解決方案,以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在這方面,我相信雙方會有很多可以分享學習之處。
近年來,我們與中國國務院相關部門簽署了多項合作備忘錄,雙方交流更加頻繁密切,成功推動了多個合作項目,強化了雙方在環境與水資源等可持續性領域的合作。例如,2004年,我們與當時的中國環境保護部,也就是現在的生態環境部簽署備忘錄,並於2014年在蘇州舉行的新加坡中國雙邊合作聯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上將這份備忘錄再延續十年,使雙方環保合作得以持續發展。
此次訪華期間,我和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同意兩國在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和“一帶一路”倡議等方面深化合作,雙方鎖定合作框架須優先處理的四大重點領域:促進生態文明、發展循環經濟、提升環境科研與創新、強化環境治理。
我也同中國水利部部長鄂竟平進行了廣泛交流。雖然新中兩國的國土面積和人口規模截然不同,但就如何加強水資源保障、應對氣候變化對水資源造成的衝擊,兩國所面對的挑戰相似。我和鄂部長都認為,在推動水資源治理、研發水資源開發新技術等方面,雙方還有很大的合作潛能。
新華網:2018年是天津生態城建設10周年,您如何評價這一中新合作項目?中新兩國可通過哪些渠道幫助企業尋找可持續環境項目的機遇?
馬善高:中新天津生態城項目自2008年啟動以來,取得了長足進展,蛻變騰飛。目前,中新天津生態城有近五千家公司進駐,八萬人安家。這是新中兩國的規劃師與工程師在過去十年辛勤耕耘的成果。今年是中新天津生態城開發建設十周年,在邁入下一個十年之際,新中兩國還可以在很多方面繼續合作,將中新天津生態城打造成為社會和諧、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繁榮之城。
在協助企業商家尋找環境可持續性項目的機遇方面,兩年一度的“新加坡潔凈環境峰會”是一個很好的&&,我們歡迎更多中國企業參與,借這個&&展示各種環境解決方案與創新技術。
新華網:作為2018年東盟輪值主席國,新加坡將如何推動東南亞地區、亞洲及國際環境議程?新加坡政府是否有計劃與中國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接軌?
馬善高:新加坡很榮幸能擔任2018年東盟輪值主席國,我們會與其他東盟成員國合作,全力支持全球氣候變化行動,同時確保東盟建立起氣候抗禦能力。新加坡將在七月份就氣候變化行動召開一場東盟部長級特別會議,同時還會主辦東盟加中國、日本、韓國的擴大會議。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努力,為推動全球氣候變化行動爭取政治支持,並為“促進對話機制”作出區域貢獻。
新加坡也很榮幸能從2016年起擔任東盟與中國關係協調國,並借此協助推動中國多項環境舉措。我們會繼續支持《東盟-中國環境保護合作戰略2016-2020》的推行與落實,推動區域可持續性發展。新加坡也會從今年八月起出任東盟-歐盟關係協調國,與歐盟探討如何在區域環境方面加強合作。
李幹傑部長盛情邀請新加坡加入“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這項由中國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發起的計劃振奮人心,有助於帶動更多政府與企業合作的“一帶一路”環保項目。新加坡從一開始就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堅定支持者。我們非常期待與中國深化合作,分享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及綠色金融等方面的經驗與興趣。
新華網:2018年被定為新加坡氣候行動年,今年會有哪些新舉措?新加坡政府採用了怎樣的環境策略,讓多部門及全社會協同參與環境治理?
馬善高:我們把2018年定為新加坡氣候行動年,是希望借此提高公眾意識,強調氣候變化行動需要每個人的參與。我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用電量和用水量分別較2013年減少15%和5%。
新加坡正在全面落實氣候變化行動的計劃,例如強化“節能法令”減少工業碳足跡。我們積極開發太陽能,發展可持續建築,擴大公共交通網絡,調控汽車保有量至零增長等。今年,我們實施了“車輛減排稅務計劃”,鼓勵車主購買碳排放量低且環保的新車,也頒佈新政策以撤出老舊而不環保的電單車。我們也將從2019年起實施碳稅,碳排放量較大的企業必須繳稅。這些舉措都有助於提高能源效率及碳使用效率,協助我們的經濟轉向低碳。我們已成功在水資源領域實現循環利用,接下來,也會對廢物與材料資源領域推行循環利用,尤其是電子垃圾、塑料和廚余垃圾。
説到環境策略,新加坡在建國初期就有意識地推動可持續發展,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做好環境保護工作。所以,我們極其重視城市綠化,確保水供應穩定可靠,盡可能降低外在變數的衝擊。如今,面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堅守可持續發展顯得愈發重要。我們推出了“氣候行動承諾”活動,號召民眾和機構組織作出承諾,減少碳足跡。自2018年1月底推出以來,已收集到超過16萬份承諾。同時,政府部門率先推行綠色舉措,例如在公共場所內裝置廚余垃圾處理器和使用可持續産品等;民間組織則自發成立了“新加坡氣候行動聯盟”,協助非政府組織及環保組織協調行動、分享資源。
新華網:創新是當今熱門話題,尤其科技創新。未來新加坡將如何進行創新,更好地解決環境和水資源問題?
馬善高:新加坡一直在探討如何以創新的方式來應對各種環境和水資源挑戰。深隧道陰溝系統和新生水就是其中兩個利用先進技術落實的項目。現階段,我們正在興建一座污水處理廠和綜合廢物管理設施。這將是我們首個從零建起並通過最新技術將能源最大化回收的一體化設施,每年可為我們減少超過20萬噸的碳排量,這相當於公路上減少42500輛汽車。
我們也在探討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增加水源、廢物和能源之間的協同效應,減少送往垃圾場的廢物量,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提高污水和廢物處理程序的節能效應。接下來,我們還會持續研究包括海水冷卻、回收廢熱、能源回收系統以及其他工業協同效應技術。其中,在太陽能技術方面,新加坡面對土地空間有限、熱帶氣候等局限,採取的策略是研發出更高效的太陽能板和浮動太陽能板。我們也在研究如何善用環境數據協助決策者根據不同需求和現狀制定政策。
近十年來,新中兩國攜手合作,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多項重大突破。比如説在中國的張家港市和長治市,我們可以用更符合成本效益的方式,使工業廢水的處理和再循環達到廢液零排放標準。雙方還共同開發新型傳感技術,加強長江水源污染監控和警報。這些成功案例顯示了新加坡如何應用最新技術協助中國加大污染監控力度,其運作模式也可在中國其他地區複製。未來,我們還會開展更多研究工作和技術試驗,不斷開拓新中合作的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