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頻道 > 正文
 
綜述:新加坡海葬漸成新風
2016年04月03日 16:48:1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 】【收藏】【打印】【關閉

  新華社新加坡4月3日電 綜述:新加坡海葬漸成新風

  新華社記者包雪琳

  清明時節,“緬懷先人,慎終追遠”是新加坡華人的傳統。每逢此時,當地都有很多人到郊區墳場、骨灰甕安置所和廟宇掃墓祭祖。談及新加坡的殯葬習俗,隨着人們觀念轉變、更加注重環保,選擇海葬的人近年來日益增多。

  由於國土面積小、土地資源有限,新加坡政府採取移風易俗的措施,倡導改土葬為火葬。政府規定土葬墓地的使用期限為15年,期滿之後墳墓會被開挖另行安排火化,這使得傳統的土葬方式日漸式微,人們已普遍接受火化。如家中有親人逝去,很多家庭會在家附近(比如組屋樓下、附近的停車場等地方)舉辦簡潔的喪禮,並在本地媒體的訃聞版面發布訃告,寄託哀思並通知與死者相識但一時無法逐一聯絡的人。

  新加坡的組屋樓下多是公共空間,居民可以在這裡舉行聚會、辦紅白喜事。通過簡單的流程辦理許可證,死者家屬可在組屋樓下設靈堂,死者親友會前往弔唁,家屬也在這裡守靈,儀式之後火化安葬。綜合考慮死者的宗教信仰、遺願或親屬意願,通常會把死者骨灰放在骨灰甕安置所或廟宇。

  據新加坡殯儀館工作人員葉歡友介紹,隨着人們觀念轉變,&&殯儀館辦傳統喪禮的人數減少了很多,諮詢海葬事宜或辦理海葬的人數增長較快,新加坡殯儀館去年辦理的海葬約有300起。把死者骨灰撒向大海,骨灰在海中分解,不會造成污染。海葬儀式也相對簡單,死者家屬領取骨灰後次日就能舉行,通常租一艘能乘坐10人的船出海就能滿足大部分家庭的需求,最基本花銷在340新元(約合1632元人民幣)左右。

  “鄭海船殯葬禮儀”因義務幫助貧困者集體辦海葬在新加坡頗有名氣。創始人鄭海船告訴記者,他一年大約要出海40次,集中為死者舉行海葬儀式。為更多了解死者的家庭情況,他親自接聽熱線提供諮詢服務。通過媒體報道,近年來向他諮詢海葬的人數越來越多。

  不僅選擇海葬的人逐年增加,新加坡人還在探索更人性化的殯葬方式。據《聯合早報》報道,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畢業生韓瑞民設計了多種海葬方式:“sea burial+”海葬系統可讓骨灰甕垂直下沉,固定至死者生前選擇的海葬點,也因此給生者帶來慰藉;“@sea”則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和藍牙功能追蹤死者的海葬地點,便於生者憑吊。

分享到:
延伸閱讀:
( 編輯: 黃銳 ) 【字號 打印關閉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640111852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