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頻道 > 正文
 
走出海外,中國企業日益成熟
2016年01月04日 11:01:30  來源: 新華網 【字號 】【收藏】【打印】【關閉

    新華網新加坡1月4日電(記者馬玉潔)無論是一帶一路還是亞投行,中國企業如今都面對走出海外的最大機遇。亞洲基礎設施資金的巨大缺口以及中國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讓更多企業開始將觸角伸到海外。

    作為亞洲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的新加坡,一直以來都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據統計,在新的中資企業如今已超過6200家,累計投資額更是超過200億美元。近年來,不僅民營企業數量上升迅速,投資行業也日趨多元。可以説,新加坡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實施國際化經營的重要戰略&&。

    去年下半年,中國民營投資航母——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中民投)通過其下屬海外投資&&中民國際,在新加坡與美國思諾保險舉行協議交換儀式,收購後者全部股權,正式踏入全球保險投資領域。

    中民投由中國59家知名民營企業發起,註冊資本500億元人民幣,包括董文標、史玉柱在內的五位民企大腕共同加盟,是中國民營企業最大規模的抱團出海。

    在談到此次收購時,中民投董事局執行副主席主席李銀珩&&:“此次收購是中民投着眼全球金融市場的一次戰略投資。中國民營金融機構與國際高端金融機構的合作,是中國民營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必然結果。”

    儘管走出國門已是中國很多企業的共識,但相對於國有企業雄厚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一直以來,民營企業缺少支持和&&,這也讓很多企業裹足不前。

    中民國際首席執行官廖峰&&,從發展趨勢來看,中國民營企業向海外發展的勢頭越來越強,但由於經驗能力不足或者對當地情況不了解等因素,遇到的困難也不少。

    李銀珩坦言,中國企業在項目國際化發展過程中遇到困難,其實是很正常的。“一方面,民營企業不論是經驗還是能力都還是不足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對各個國家的情況也不熟悉。第三,單一的企業海外投資風險成本較高,因此中民投和中民國際提出的民營企業抱團出海戰略,從經濟上來説,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方式。”

    儘管有了大的戰略,但是企業邁出國門的每一步都需要有堅實的基礎。風險管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的短板,尤其是一些國企在初期走出去時缺乏系統的調研,導致項目流産或得不到收益,與最初出走的初衷背道而馳。

    在世界500強企業中,絕大多數歐美日企業均設有專門的風險管理機構,負責風險的分析和處理工作,為企業最高管理層提供決策依據。而中資企業卻鮮見有完全獨立的風控機構,很多企業僅買一根保險就認為自己做到了風控。究其原因,還是國內外投資貿易環境和模式不同帶來的觀念差異。

    對此,一些出海較早的企業已吸取了經驗教訓,逐漸發展出一套較為完善的風險管控體系。中國石化旗下的聯合石化(新加坡)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慶對記者&&,初入新的市場時不要急功近利,應該“先撕條縫看看”,保持一種探索式意識,這也是降低企業投資風險的重要方式。“如果在走出來的過程中,管理者沒有探索意識,只講究先進入再説,那麼風險會比較大。”

    把控風險,深入了解當地文化,也是諸多國外跨國公司初時跨出國門的重要經驗。已有150歷史,為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等企業供貨,並在68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公司的美國嘉吉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彭國瑞對記者&&,嘉吉在全球1400多個辦公地點都使用一套通用的風險評估工具,當某一項目的風險超出了可容忍的範圍,業務部門就須取得總部特批才可以推進。

    但他同時承認,當進入一個新市場時,最令人頭疼的還是文化差異。文化差異雖説起來簡單,但背後卻蘊藏着巨大的能量。小到一個産品的名稱,大到項目推廣時採用的策略,都需要緊扣本地口味,用當地可接受的方式,才能夠事半功倍。要做到這一點,聘用本地人才也是重要一步。

    嘉吉在去年9月剛剛以13.5億歐元收購了全球鮭魚營業品牌——挪威的EWOS。收購完成後,嘉吉不但保留了大多數EWOS的員工,其首席執行官也即將走馬上任,領導嘉吉在全球的業務。

    聯合石化則從人事經理,法律財務到業務和操作人員均實現了本地化。“本地的專業人才對當地的法律、稅務規定和優惠政策才最為了解,而本地員工能解決文化差異問題,避免出現溝通障礙。”徐慶説。

    同樣地,在中民投收購思諾保險的同時,也將整個團隊納入麾下,未動一兵一卒。

    除了環境和支點,海外市場投資成功的前提是得到當地政府的認可。對此,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院長楊賢的看法頗具説服力。他指出,對於政府來説,長期的投資對於本國發展和人民至關重要,而這也應是走出海外的企業所關注的。

    “我認為合作就是相互信任,這包括取得當地人民的信任、僱員的信任、金融機構的信任。只有企業得到了當地民眾和機構的認可,才可能獲得想要的人才來管理公司,才可以追求長期的投資效益,也才能夠獲利。而有了信任,企業的發展將是一個良性循環。因此,企業走出去真正的含義是為了當地人民和發展做出貢獻。”

分享到:
延伸閱讀:
( 編輯: 胡雋欣 ) 【字號 打印關閉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5474128593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