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頻道 > 正文
 
歷程
2015年11月20日 16:57:28  來源: 新華網新加坡頻道 【字號 】【收藏】【列印】【關閉

  編者按:負笈他鄉求學是留學生們人生旅途中別樣的風景。異域文化的多元,讓學子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學識,或許還收獲了愛情。正值中國和新加坡慶祝建交25周年,新華網新加坡頻道特舉辦此次“我的留學時光”徵文比賽,與各位讀者分享獅城留學的多彩時光,促進中新友好交流。

    每年四月,梅雨季節總會令人想起“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詩句,提醒國人不忘祭祀先祖——然而身居南洋,走上街頭周遭卻是悶熱的空氣和火辣的陽光。然而當我踏入晚晴園的鐵門時,卻忽地感到一絲清涼。

    孑然一身在外求學,清明節該如何寄托哀思,確令諸遊子費煞苦心。突然想起,孫中山先生百年前不是曾旅居新加坡、借宿晚晴園嗎?在這一特別日子去瞻仰先生,別有一番意味。遙想孫中山、胡漢民、黃興等革命先人,先後在新加坡籌劃推翻中國帝制的革命事宜,為中國始造共和立下首功。當時相關的文件、報刊、照片、物品一一陳列眼前,伴著旁邊投影錄影裏模倣孫中山開會時振臂高呼的粵語口號,倣佛時空錯落。

    勿説中新建交方才廿五年,兩地卻早有上百年同呼吸、共命運的特殊歷程。

    不過中新友誼僅限于此嗎?顯然不是。參觀晚晴園過後,我對中新兩地的歷史情誼産生了興趣。如今身在新加坡,不正是細細研究的機會嗎?于是,一到課余閒暇,我便扎進國大的中文圖書館。

    翻看南洋華人歷史時我發現,抗日戰爭也是中新關係的重要時期。閱讀過後才知道,除了早已聽聞的籌賑祖國的愛國華僑陳嘉庚,還有回國參與抗戰的黃迎風等粵籍華僑、在南洋投軍禦侮的林謀盛等閩籍華僑、還有無數三餐不繼卻不遺余力默默捐助支援的華人學生、工人……在那個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時候,中新兩地正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兄弟。敵人鐵蹄所至每一寸土地,都刺痛著兩地華人的心。

    放下書本,回到課堂,本學期我所修的科目“新加坡外交政策”裏,中國是著墨最重的國家之一。盡管隨著星轉鬥移,新加坡成了一個獨立國家,國際格局和國家關係讓中新間的感情添了一分現實的隔閡——但令人欣慰的是,中國和新加坡的領導人沒有因為立場不同漸行漸遠,反而衝破種種限制,真誠交流。即使在建交前,中新兩地已建立深厚友誼,新加坡甚至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最佳“顧問”。

    作為一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新加坡就像嫁出去的妹妹。妹妹不僅未忘娘家,還成為兄長之間矛盾的和事佬——日前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的歷史性會談,傳作一時佳話。看看當天在國大、在植物園、在香格裏拉揮舞國旗的留學生,相信隨著文化和經濟的頻繁交流,未來的中新情誼會更深。

    回望過去,小小的新加坡,卻成為同盟會在東南亞的大本營、南洋華人抗日救國的海外基地、新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合作夥伴和良師益友……對新加坡發展歷程的日益了解,令我摒棄以往模糊的新加坡印象,重新認識了這個“小紅點”。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下個月,我的新加坡留學時光就將結束,這片令我獲益匪淺的“晚晴”倍覺珍重。作為一名留學生,能親身體會中新關係的溫存時刻,為中新情誼作出微薄貢獻,或許就是“越鳥巢幹後,歸飛體更輕”的感覺吧!

  作者簡介 程達昆(男),2015年起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習。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華網新加坡頻道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延伸閱讀:
( 編輯: 余南 ) 【字號 列印關閉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5467128450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