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標讓人“記得住鄉愁”
在投入使用之前,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就已備受關注。正式揭牌後,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仿若出水芙蓉,綻放於當地媒體的重要版面和門戶網站首頁,引發當地民眾聚焦。
7日中午,文化中心正門前圍滿了前來一看究竟的當地居民,許多外國游客也在此拍照留念。一位陳姓居民告訴記者,他前一天就專程過來“踩點”了。“我祖籍廣東,今天全家人一起來到中國文化中心,在這裡還遇到了我的鄰居。”
“‘記得住鄉愁’是習主席的名句,用它來表達我對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的印象和期待再合適不過。”一位就讀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的“90後”中國留學生告訴記者,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已經成為校園社交網絡上的“熱詞”。“很多新加坡人祖籍就是廣東、福建,中國文化中心會成為他們寄託鄉愁之地。”
在新加坡這個重視建築設計和多元文化的國家,中國文化中心建築本身就是兩國人文交流的華彩一章。中心大樓由參與過中國30多個城市的規劃設計、被譽為新加坡“規劃之父”的劉太格設計,以裙樓、塔樓、景觀電梯、連廊和主屋頂組成,建築風格融合了中國文化元素和現代建築設計理念。晚上,玻璃景觀電梯、空中連廊和“鬥拱”燈飾營造出類似孔明燈的光效,與周邊建築、設施融為一體,成為優雅別致的城市景觀。
文化中心內設施齊全,設有展覽廳、小劇場、會議室、培訓教室、圖書館。其中,位於六層的圖書館將與中國國家圖書館進行網絡連接,為新加坡讀者提供信息服務。小劇場採用先進的燈光、音響系統,可容納240名觀眾。值得一提的是,位於中間層的露&和屋頂空間堪稱美觀與實用的完美結合,既是契合周邊生態環境的“空中花園”,又便於舉辦開放型的文化藝術活動。
不難預見,軟硬體齊備的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將很快成為嶄新的城市文化地標。
打造具有示範意義的中國文化中心
在揭牌儀式後舉行的工作會議上,雒樹剛為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他指出,文化中心要辦出特色、辦出權威、辦出水平。要以滿足新加坡人民的文化需求為出發點,“應該讓新加坡人民點菜,不是我們端菜,這樣他們才能給我們點讚”。要發揮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理事會雙方成員的作用,統籌好中新兩國資源,把文化中心打造成具有示範意義和引領作用的海外中國文化中心。要結合“一帶一路”戰略規劃,使文化中心發揮更大作用。
文化部外聯局局長謝金英認為,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是大文化框架下全方位展示中國文化和國家形象的&&,應以高水平、不間斷的藝術展演、網絡文藝、教學培訓、思想學術對話等活動推介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創造成果。
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文化參讚肖江華&&,中國文化中心將與本地文化團體進行多方面的合作,共同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為中華文化在新加坡的傳播和傳承做出貢獻。
對於未來,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的工作團隊信心滿滿。據馬紅英介紹,目前,新加坡文化中心計劃推出數個主題項目:“發現中國講堂”將通過講座加強與當地政界、學界、文化界和青年精英的交流;“全景中國”將每月放映一部中國國産電影;“獅城月圓”將把中國各地的文化藝術展覽帶到新加坡;“歡樂春節”則通過舉辦傳統節慶活動,傳遞注重親情及家庭和睦的價值觀。
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是中國在海外設立的第23個中國文化中心,發展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是擴大對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外文化合作水平的重要抓手。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一周年之際,在《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指出“運用文藝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魅力,是樹立當代中國良好形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戰略任務”之時,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無疑將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更多責任和重要使命。(記者 葉飛/文 陳曦/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