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生在中國航空博物館參觀“少年先鋒號”米格-15飛機。近日,該館106架飛機被評為一級文物。本版圖片/新京報記者 秦斌

殲-12是迄今世界上最輕的超音速殲擊機。

兩名游客在看前蘇聯生産的裏-2運輸機。
新京報訊 據《解放軍報》報道,近日中國航空博物館106架老飛機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這其中包括毛澤東曾乘坐過的裏-2運輸機、戰鬥英雄王海在抗美援朝戰場駕駛過的米格-15殲擊機、中國完全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種超音速殲擊機殲-12等飛機。
中國航空博物館館長周宏亮説,這是該博物館自組建以來首次,也是國家航空類博物館首次開展的文物飛機定級鑒定。這為今後保護空軍退役航空器提供了經驗。
中國航空博物館隸屬於空軍裝備部,是亞洲最大、全國唯一的航空專業博物館。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該館目前收藏有148個型號的336架飛機。館藏主要來自空軍調撥、與國外博物館交換,以及私人捐贈等。
該館文史研究室主任馬琪對新京報記者介紹,今年初,經該館初步篩選,共有123架飛機申請國家一級文物,最後經專家評定,首批106架飛機獲評一級文物。這意味着,該館館藏文物中近三分之一成了“國寶”。
館長周宏亮説,該館今後還將繼續對館藏導彈、高炮、雷達以及其他文物進行信息歸檔和定級。
馬琪透露,在這次文物飛機的評定中,因發動機壽命和機體壽命不同等因素,並沒有把發動機信息納入其中綜合考慮。今後還打算單獨對發動機進行文物定級。
■ 揭秘
飛機如何定為文物
馬琪説,與普通珠寶鑒別不同,鑒定中心委員會首次出現了空軍和航空專家。而且,由於飛機不方便移動,所以文物鑒定小組都是到現場看過原件後,再看資料,逐架定級。
據《解放軍報》報道,負責鑒定首批文物飛機的專家組由國家文物局近現代文物評定小組專家、北京市文物局領導、軍隊文物鑒定專家、空軍裝備專家和該館專家共12人組成。
此前,中國從未對飛機做過文物鑒定,所以專家組的組建並非是國家文物鑒定中心的“標配”。馬琪説,鑒定中心委員中有書畫、瓷器、槍械等各類專家,唯獨缺航空類的文物專家。後來經與國家文物局反復溝通,才有了這個包含空軍和航空專家的12人小組。
馬琪説,一級文物的評定要有科學依據、流傳經歷清楚、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而作為航空文物,還要能反映航空史、空軍史、裝備史和航空製造工藝成果,且必須是原件,保存較為完好,個別文物可以是殘骸。
在評定中,還專門為航空類文物制定了一個包含12個款項的標準,這也成為首個航空文物的評定標準。據該標準,工作人員為申請鑒定的飛機做了檔案,包括每架飛機生産年代、出廠日期、進館時間、材質、戰術技術指標、流傳經歷等詳細資料。
馬琪説,在鑒定過程中,材質判斷難度不大。專家組到現場看每架飛機是否原件,認可後再審核每架飛機的基本資料、流傳經歷等。
但在蒐集資料過程中,很多飛機履歷本缺失。工作人員只能通過梳理航空史、空軍大事記、歷史圖片,或與當事人及其戰友核實情況才能找到證據減少疑點。鑒定過程中甚至還邀請了很多當事人現場來看。
1972年,航空兵彝族飛行員楊國祥曾駕駛強-5甲型飛機成功地投擲中國第一枚實用氫彈。2009年,楊國祥曾來到航空博物館與這架飛機合影。今年4月,當時執行任務的另一名飛行員賴徵宇也在強-5戰機上簽字,這些飛行員簽名和影像資料都成為證實該架飛機流傳經歷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