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頻道 > 正文
 
對話南洋理工大學校長安博迪:中國獲諾獎需要耐心
2014年09月15日 10:24:40  來源: 新華國際 【字號 】【收藏】【打印】【關閉

南洋理工大學安博迪教授(圖片由南洋理工大學提供)

    新華網北京9月15日電(記者 王俊景)“8年前,我剛到新加坡的時候,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有人叫好。而今,大家期望越來越高,或許我只有摘下月亮才能讓大家滿意吧?”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大)校長安博迪教授説,“不過,中國有首歌,叫做《月亮代表我的心》,那麼,我願意為大家摘月。”

    來自瑞典的安博迪教授身形高大,聲如洪鐘,帶着北歐人特有的直爽和奔放。他在接受新華網記者採訪時妙語連珠,講到興奮處,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淡藍色的眼眸中似有躍動的火花。

    安博迪教授2007年出任南大常務副校長,2011年正式接受校長一職。在這8年間,安博迪教授積極推進具有影響力的科學與工程項目,帶動一大批世界著名的教授加入南大。如今,南大在全球頂尖年輕大學中排名第二,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第41。

    緣何南大近年來取得如此顯著的學術成就?安博迪教授認為,是人才造就了南大的今天。他強調,人才是大學之本。南大有幸從全世界招募到最頂尖的人才。這些頂尖人才來自歐洲,來自美國,也來自中國。很多中國學者赴海外著名學府深造,學成後回到亞洲,選擇留在新加坡任教。

    中國獲諾獎需要耐心

    “中國前領導人毛澤東曾説過,‘百花齊放,百鳥爭鳴’。我個人並不贊成將研究作過細的分類,也認為科研的計劃性不能太強。”安博迪教授説,“適當的計劃是必要的,但很多科研結果都是不可預料的,就好像再推開一扇門之前,你不知道裏面會有什麼。科研不是城市管理,無法完全依照計劃進行”

    安博迪教授解釋説,大多數諾貝爾獎誕生於大學,而不是大型科研機構,正是因為大學教授的思維更加活躍。約三分之二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是美國學者,這也説明美國在這方面做得最好,歐亞相對要弱一些。

    安博迪教授也秉承着這一理念來管理南大。他認為大學只是制定宏觀框架,確定優先發展的項目,比如南大的可持續發展,醫療保障和新媒體等領域的研究。在此框架下,教授擁有充分的自主權,在各自領域開展獨立的科研項目,大學絕不會對此指手畫腳。

    “像我本人在生物化學方面有些研究,但在物理方面,我只是門外漢,我不能對物理學教授指手畫腳。”安博迪教授強調。

    安博迪教授曾擔任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主席,諾貝爾基金委員會委員和諾貝爾基金會董事會委員。被問及中國何時能拿到諾獎時,他説,中國需要耐心,科研成果非一朝一夕就能誕生,只要讓教授們保持獨立自由的科學獨立性,思考性,那一天總會到來。

   1 2 3 下一頁  

分享到:
延伸閱讀:
( 編輯: 王俊景 ) 【字號 打印關閉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54651269853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