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2
海水淡化,成本雖高價不高,能滿足新加坡25%的供水需求
2005年9月,新加坡的首座海水淡化廠啟用,這座位於大士的新泉海水淡化廠每天可生産13.6萬立方米的淡水,標誌着新加坡有了第四個水龍頭。2013年,第二座海水淡化廠大泉海水淡化廠竣工,每天可生産淡水31.85萬立方米。預計2060年,淡化海水將滿足新加坡至少30%的供水需求。
由於水的重要性,與其他國家不同,新加坡公共事業局統管國家與水務相關的策劃、管理、維護,所有水務相關的工廠、設備都屬於公共事業局。但新泉海水淡化廠是第一個公共機構與私人企業界合作的項目。新泉和大泉海水淡化廠由公共事業局立項、招標,新加坡凱發水務集團設計、建造、擁有和運營。公共事業局與凱發簽訂20年和25年協議,按雙方協議價收購淡水。雖然海水淡化目前成本較高,但公共事業局在向用戶收取水費時按綜合平均價。
新加坡有100多家水務公司,凱發水務是靠膜技術科研領先的佼佼者。在凱發集團總部,集團執行副總裁溫仁德告訴本報記者,凱發集團是提供綜合水務解決方案的公司,致力於生産清潔、安全以及人們能享用、並負擔得起的水。凱發的主要市場包括東南亞、中國、印度、中東和北非,膜産品已安裝於全球超過400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家工廠,從研究到開發、膜製造、工藝工程、提供水務和可再生資源管理方面完善的綜合服務。
憑藉着膜技術的優勢,凱發為新加坡的第一個新生水廠供應和安裝了超濾、反滲透以及紫外線消毒系統。當公共事業局為海水淡化廠項目招標時,該公司使用既節能又具成本效益的海水反滲透膜科技建造的新泉海水淡化廠,成為全球最節能的海水淡化廠之一,擁有世界最大的反滲透膜組之一和世界最大的浮濾床系統。2013年,投資10億新元的大泉海水淡化廠投産後,新加坡的第四個水龍頭有了每天45萬立方米的淡水生産能力,達到新加坡水需求的25%。
故事 3
水務科研世界領先,得益於政府對企業研發的大力支持和鼓勵
2011年3月號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説,“新加坡在5年間注資2.4億美元發展水務科研。新加坡已成為城市高效用水及創新水循環科技的範例,吸引了西門子及通用電氣等大型企業投入資金和人才。”
新加坡水務發展走的是一條科技創新的路。污水處理、新生水生産和海水淡化所採用的膜技術,新加坡在幾十年科研基礎上已居世界領先地位。公用事業局內的水供科技、培訓及網絡中心(簡稱水務中心)為新加坡水務科研提供一個戰略性&&,海內外水務企業都可以此為跳板。
西門子的水務科技環球研發中心就設置在水務中心,公司在這裡開發、測試超細濾料柱,這項技術可用來去除工業廢水中的微量污染物。2009年,國際水協會的東亞與太平洋區域辦事處遷入了水務中心,以便於擴展在新加坡的水務研究活動的策略。
這裡的水務研究分析實驗室與技術測試場毗鄰,不僅為公用事業局提供可靠水質數據,也為全國水務科研項目免費提供測試&&。凱發水務有自己覆蓋新加坡、中國和荷蘭研發中心網絡的200位膜專家、研究員和科學家的支持,不斷推陳出新、探索新的膜産品、系統和應用。溫仁德告訴記者,凱發的研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勵,他們的很多項目都免費在這裡進行測試。
溫仁德説,新加坡水務技術的發展得益於公用事業局的成功導向。公用事業局的每一次水務項目招標都是專家在充分調研基礎上做出的,非常專業、全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納陽科技公司是新加坡眾多膜技術科研中心之一。在納陽的實驗室,記者對正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講學的實驗室負責人孫德來教授視頻連線採訪。孫德來説,現在正在廣泛應用的膜技術,雖然效果已經很好,但存在着兩大未解決的難題,一是高耗能,二是膜本身清理造成二次污染。而新研製的納米多功能膜採用正滲透(FO)原理,無需外部壓力,在一個自然發生的過程中幾乎完全截留去除污染物,“就像樹葉通過樹根汲取土壤中的水分,並不需要壓力。”如此一來,在污水處理、海水淡化等方面具有更強的成本優勢和節能、環保優勢。
馬特文説,新加坡政府已經確認水和環境科技是3個主要增長的領域之一。新加坡政府設立了環境與水務發展理事會來推動這個行業的發展。在水務解決方案領域,新加坡已具備這方面的源頭優勢,可成為主導開發水務研究和發展基地。新加坡在亞洲的戰略性位置,吸引了全球的主要水務業者以新加坡為跳板,向周邊地區擴展業務,並將新加坡作為新的水務處理技術試驗&&和試行地點。
新加坡還設立了“李光耀水源榮譽大獎”,獎勵那些應用革新技術或貫徹政策方案為人類做出傑出貢獻的個人或組織。
故事 4
“中水”凈化後,因超純凈而不被提倡飲用
收回每滴用後水,經先進的膜技術及紫外線科技凈化處理後生産出新生水。這是新加坡最具科技創新意義的工程,創造了新加坡的另一個水龍頭:新生水。從2002年1月第一座新生水廠投産至今,新加坡已經有了4座新生水廠,新生水可基本滿足全島30%的用水總需求,當局爭取在2030年將這一指標提高到50%。
記者來到新加坡第一座新生水廠——位於東部的勿洛新生水廠。馬特文帶記者參觀了新生水的生産過程。新加坡將全國的生活及工業廢水通過與雨水完全隔離的系統收集到廢水處理廠,經過凈化處理達到國際標準的“用後水”(中水)作為新生水水源。新生水廠的凈化處理主要分三個階段:首先,透過微過濾膜去除雜質,包括病原體、懸浮物和小物質。過濾後的水只含溶解鹽和有機水分子;然後,透過一種孔洞極小的反向滲透膜過濾,除了極微小分子如水分子透過,其他雜質如細菌、病毒、重金屬和殺蟲劑等都被阻隔在外。經過反向滲透後的水質量已經很高。最後,利用紫外線照射來消滅任何殘存的微生物,再添加鹼化學物來調整酸鹼度以後,新生水就産生了。
勿洛新生水廠車間裏密布着一排排白色圓筒狀的設備就是反滲透膜。公共事業局工業發展部經理毛颋梁説,如果把膜的微孔比作石子,細菌就相當於一座房子,病毒相當於一輛大卡車。所以過濾後的新生水是超純凈水。記者接過一瓶新生水,想到它來自包括下水道的水還有些心理障礙。毛颋梁解釋説,它通過6.5萬次以上的科學測試檢驗,超越了世界衞生組織的飲用水標準,從乾淨的角度飲用完全沒有問題,不提倡飲用是因為太乾淨到沒有任何礦物質。因此,新生水主要供應給工商業用戶用於晶圓製造、電子業、電力發動、冷氣冷卻等。據稱,工業界對新生水的需求從2003年的每天1.8萬立方米激增到今天的每天27.3萬立方米。這種超純凈、高質量的回收水,奠定了新加坡在創新水務管理方面的國際地位,在2007年榮獲斯德哥爾摩水資源獎。
回收污水的現代化深隧道系統是新加坡的又一創新工程,通過對新生水訪客中心的模擬下水管道參觀,記者了解到,深隧道陰溝系統是一項兼顧到下一個世紀百年大計的長期、有效、低成本的解決方案。2008年竣工的一期系統,包括一條從克蘭芝到樟宜全長48公里的深隧道、一座設在樟宜的中央供水回收廠、兩條5公里長的深海排水管及全長60公里的用後水連接管道。樟宜供水回收廠每天可處理80萬立方米的用後水,相當於320個奧林匹克型游泳池的水量。由於採用密集及覆蓋式設計,處理容量是目前最大設施的2倍,但佔地僅一般水回收廠的1/3。二期工程預計在2030年之前完成,將包括一條南向隧道及管線,連通新加坡西南部的供水回收廠。
世界水資源權威畢斯瓦教授説,新加坡每年的“水量流失”只有5%,流失率全球最低。
故事 5
推出“我們的水源”認養計劃,每個人都成為水的守護者
英國《經濟學家》雜誌説,“沒有一個國家比新加坡更擅長管理水資源。”
馬特文介紹説,新加坡的“4個水龍頭”戰略,特別是新生水和海水淡化讓新加坡擺脫了用水“靠天吃飯”。但水還是一種環境資産,必須“人人有水,節約、珍惜、享受。”新加坡近年推出“活躍、優美、清潔”全民共享水源的長期計劃,集水區變得很漂亮,水道和蓄水池變成了美麗清潔的溪流、河流和湖泊,讓人們可以更加親近水,在享受水帶來的愉快的同時,也學習到珍惜水資源的重要性。
新加坡政府呼籲新加坡人在更大程度上將蓄水池和水道視為自己的産業,珍惜水源,保持蓄水池、溝渠及集水區的清潔。“我們的水源”認養計劃是鼓勵每個人都成為水的守護者,許多機構都參與兩年的維護水源和水道活動,以培養珍貴水資源你我共有的精神。對於沒有經歷過新加坡缺水危機的青少年,勿洛新生水廠的訪客中心,是普及新生水科技知識的園地,也是青少年愛水教育的基地。
公用事業局負責公關官員林秀徽告訴記者,他們經常請知名的歌星影星做節約用水的代言人,借助親善大使“活力水”傳達這些信息。擬人化的“活力水”以歡樂互動的幽默短劇和饋贈禮品甚至個性化的動畫系列及網絡互動游戲,走入人群中,提高年輕人的節水意識。據介紹,新加坡的目標是將該國人均家庭用水量從目前的每天153公升減到2030年的每天140公升的水平。
《 人民日報 》( 2014年05月06日 23 版)
原題:“4個水龍頭”澆灌發展之花 ——新加坡由貧水國到水務強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