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頻道 > 正文
 
梅畢娜:新一代華人融合中國傳統思維與意識創新
2014年04月01日 10:21:41  來源: 新華網新加坡頻道 【字號 】【收藏】【打印】【關閉

    新華網新加坡頻道3月31日(記者 左昊暢 實習記者 陳麗婷)意大利與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兩國人民都有強烈的文化認同感、重視家庭觀念,但在經商、文化上又有很多不同之處。近日在新加坡舉行的“海外華人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方法、理論、視域”國際學術會議期間,新華網新加坡頻道記者專訪了意大利聖心天主教大學教授梅畢娜,這位意大利教授以流利的中文介紹了新一代華人在意大利的生活和經商情況,並討論了中華文化在意大利當地以及華人社會的推廣和傳播。

圖為意大利聖心天主教大學教授梅畢娜

    記者:中國文化在意大利當地流行嗎?

    梅畢娜:意大利人十分喜歡中國文化。意大利所有大的大學都有中文系。在意大利拿波裏,有一所1793年創辦的漢學中心,是歐洲最古老的的漢學中心。我除了上課以外,還參加了一個中國-意大利文化協會。我的演講是義務性質的,會在意大利各地介紹中國文化,也吸引了很多人來聽。春節的時候,意大利很多大城市,比如説米蘭,都很流行舞龍舞獅,很多意大利人會去圍觀。

    記者:中國華人在意大利落地生根,兩國文明是否有相近之處呢?

    梅畢娜:在很多方面意大利人和中國人有相近之處。首先,意大利和中國一樣,都有濃厚的文化背景。聯合國的文化部有一個名單,承認意大利在古跡擁有數量上是第一名,第二就是中國。所以很多意大利華人知道這個消息,都很高興,生活在異國,還能感受到同樣濃厚的文化背景。中國人有很強的文化認同感,意大利人也是如此。

    第二個是家庭觀念。意大利人的家庭觀念很強,意大利的社會、經濟也是以家庭為主。意大利著名的時尚企業,都是家族企業。而中國人也是,中國人在意大利開企業都是以家庭為主,餐館也是家庭餐館為主,這种家庭觀念被兩國人民接受並且被重點突出了。

    記者:第一代華人與第二代華人的生活、思維方面會出現很多不同之處嗎?

    梅畢娜:我認為並不會。其實兩代中國華人,還是有很多共通之處的。這兩代華人,因為他們都經歷過意大利的教育,都是在意大利出生長大的。他們之間説意大利文,他們不常説中文。

    第二代華人大多數都説不好中文,甚至不會説中文。在他們家裏都説方言,普通話反而變成了第二語言。而且第二代華人大多數也沒有在中國上過學,沒有受過普通話的訓練。在意大利出生並在意大利長大的新一代華人,是受意大利教育的年輕人,他們有的不習慣回去中國,而且常常好幾年都不回去了。

    記者:與意大利社會完全融合的華人,在他們的生活當中還會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嗎,還是説已經完全意大利化了?

    梅畢娜:他們生活中還是有中國傳統思維和文化的影子的。比如説他們和家族的關係十分密切。意大利華人創業的資金都是中國來的。他們的啟動資金大多是來自親戚、朋友的錢。另外,結婚送紅包這個習俗在意大利保存得很好。華人在意大利結婚時,親戚朋友都會送錢送紅包。家裏人結婚,紅包規定是1000塊歐元。普通朋友最起碼500塊歐元。然後他們利用這筆婚禮禮金來開工廠、餐館或者旅館。因為啟動資金是從家裏、朋友那裏借來的,所以他們必須拼命工作,以便可以把錢還給家裏人。

    中國人有企業家精神,而且能吃耐勞,意大利人不能吃苦,特別是年輕意大利人不能吃苦。意大利年輕人失業率高,而華人失業率低。華人不怕工作累,也不怕工作苦。中國人非常奮發向上,中國年輕人經常説我的夢想就是要開辦自己的企業,自己的工廠,不要給別人打工。

    記者:您的論文裏有提到意大利華商商盟,可以跟我們介紹一下嗎?

    梅畢娜:意大利華商商盟是年輕華人企業家自己創辦的,目的是要跟意大利的年輕企業家聯合在一起,成為意大利和中國之間的橋梁。華人有很好的經營思維,而意大利人有很好的創新思維。華人欣賞意大利的設計和創意,但是沒有人去推廣意大利創意,沒有人去用一個經商的理念來擴大化經營這種很好的創意。因此成立這樣的組織是非常必要的。

分享到:
延伸閱讀:
( 編輯: 余南 ) 【字號 打印關閉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000126339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