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頻道 > 正文
 
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廈門啟示
2013年11月25日 11:03:08  來源: 新華網新加坡頻道 【字號 】【收藏】【列印】【關閉

    在剛剛結束的2013連氏中國服務型政府調查發布會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發布了2013中國十佳服務型政府的榜單。這個中國十佳服務型政府的排名是以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于2011年研發的“連氏中國服務型政府指數”為基礎的。這一指數由三大子維度構成,即服務型政府公眾視角、服務型政府企業視角和基本公共服務視角。

    通過開發這個指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試圖為“服務型政府”這一當前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的中心議題給出一個可操作性強的,內涵和外延更清晰的定義。服務型政府是指“廉政效能,透明公開,民主參與,為企業和民眾的可持續性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提供優質公共産品和服務, 贏得人民群眾信任、愛戴與支援的政府”。

    11月15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2013中國服務型政府城市調查發布會暨2013連氏公共管理國際研討會在新加坡召開,圖為梅彥昌校長和連氏基金會主席連宗誠先生給廈門市政府副秘書長郭金煉頒獎。

    同過去幾年的排行一樣,中國福建省廈門市再次蟬聯三甲。在頒獎典禮上,廈門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郭金煉先生和與會嘉賓分享了廈門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經驗。他指出,廈門市政府在四個方面,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實行依法行政的制度保障,重視高效便民的管理創新,強化公眾參與的監督體係是廈門服務型政府建設成功的秘訣。作為在廈門生活和工作多年的公共管理學人,多年來我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廈門可以在這幾個方面做的比較好和比較有特色。

    我個人的觀察和體驗告訴我,除了廈門市人民政府這些年來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提高政府效能,促進政府資訊公開和倡導公民參與等方面的努力外,廈門的閩南文化,廈門的社會風貌,以及政府和社會之間由于歷史、地域、經濟發展等原因形成的頗為獨特的互動關係是廈門市服務型政府建設能夠取得成功的文化和制度原因。從這個角度看問題可能更有價值和更令人深思。

    首先由于地理位置較為偏遠,閩南文化較少受到外來文化的攪擾和衝擊。以廈門為中心的閩南地區形成了非常獨特的地域文化。在這一文化浸淫下成長的閩南人形成了非常濃鬱的鄉土觀念和本土認同。閩南人對鄉土的熱愛非常炙熱。閩南精神的核心就是不忘本,無論你在哪裏,你都是閩南人。陳嘉庚先生富甲南洋仍依然回到廈門興建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村,死後也要葬在集美,成為一代楷模。新加坡著名的李氏基金、集友銀行以及不少祖籍閩南的富商巨賈一直以來都在福建特別是閩南地區有大量的回饋鄉裏、興學興教的慈善項目。

    閩南話是閩南文化傳承的載體。這種被外省人認為極為復雜和難以掌握的外語一樣的方言,是聯繫閩南族群的重要精神紐帶,也是他們重要的身份認同的標誌。 即便是在以英語為主要教學和工作語言的新加坡,盡管已經在三代、五代之後,以閩南為祖籍地的新加坡人仍然可以説相當流利的閩南語,其姓名的拼音也保留了非常強的閩南語發音特色。閩南地區對中國傳統宗教信仰和價值觀的保留和延續也是中國其他地區罕見的。

    第二,閩南地處東南沿海。廈門自鴉片戰爭之後,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通商的口岸之一。西方列強紛紛在廈門鼓浪嶼興建領館和別墅。這些領館和別墅成為今天廈門旅遊業不可或缺的資源。閩南人特別是廈門人很早就開始接觸西方文化。由于遠離中原行政權力和經濟資源中心,同時也由于土地有限和貧瘠,靠海為生的閩南人,一直以來都有敢于冒險和勇于進取的精神。他們為了生存和謀求更好的生活,即使是在明代中後期和清朝嚴厲的“禁海令”之下,也不惜穿越驚濤駭浪,冒險闖南洋。 這些地緣、歷史因素融合在一起使閩南文化成為一個冒險與進取精神、重商和務實逐利精神、本土文化和開放性交相輝映的文化。

   1 2 下一頁  

分享到:
延伸閱讀:
( 編輯: 余南 ) 【字號 列印關閉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000125754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