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新加坡頻道2013年11月20日電(記者 郭鴿 實習記者 左昊暢)2013年11月15日至16日,2013中國服務型政府城市調查發布會暨2013連氏公共管理國際研討會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舉行。會議間隙,本次論壇的主辦單位負責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長吳偉接受了新華網記者專訪,就2013年中國服務型政府指數研究、中國政府公共服務現狀、新加坡公共服務對中國的借鑒意義等問題發表了見解。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長吳偉接受新華網記者專訪
記者:您認為這次的報告對中國各地方政府最大的意義是什麼?
吳偉:這項調查差不多五年前我就開始醞釀了,當時是受到世界最著名的諮詢調查公司埃森哲的 啟發。它當時在做國家間的公共服務排名,那一年新加坡脫穎而出。於是我開始思考我們可以做一個比較小規模的、國家內的比較。因為過去20年我們一直在為中國政府做培訓,學員已有1萬3000多人。我們和中國各地政府的關係也很密切,20多年來我們一直關注中國公共服務發展問題,於是就想到了將中國作為研究對象。中國足夠大,有30多個省市,可以做一個省市間的排名。當時我們需要資金的支持,於是想到連氏基金,他們給了永久性贊助,於是我們組織了團隊,聘請了專職的研究人員來做這個項目。
我們從三大視角來評價中國城市的公共服務,想要通過客觀的結果,來展現最有代表性的城市在哪方面做得好,讓這些城市可以相互提醒學習。比如青島、杭州、廈門為什麼這麼穩定地排在前三甲?到底好在哪個方面?為什麼在這些方面做得比較好?這樣讓大家互相學習借鑒,提高整體的服務水平。這是我們最主要的目的。另一個目的是,跨國公司要去中國投資,中國那麼大,若單單憑官方網站的介紹並不能客觀了解城市的情況。但是他們可以根據我們的報告,從各個角度了解中國城市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投資目的地。這些數據比政府網站上提供的宣傳資料更有客觀性、可行性和參考意義。第三個目的是可以吸引“海龜”。海外人才要選擇回中國的落腳點,選擇哪個地方,可以通過比較哪個城市的公共服務、公共參與做得更好來作為依據。
記者:您認為中國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還有哪些改進的空間?
吳偉:我們有三大視角,公眾、企業和基本服務。總的來説,這36個中心城市對政府的公共服務供給還是比較滿意的。整體來説公民對政府的信任度也不錯,但是對政府的效能和參與度還是不滿意。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點。以前我們公共政策的傳統模式就是制定和執行,但是現在是參與式的公共服務,是“政府為你”的政策,這是整個世界發展的趨勢,是政府非做不可的事情。這一點新加坡的政府就做得很好。我們在給越南市長班做的就是這個課題,他們覺得非常受 啟發。
再看看新加坡,2010年新加坡大選之後,政府為滿足老百姓的需求,從2012年8月起用一年的時間推出了約660場“我們的新加坡對話會”,參與人數約47000人。同時政府也開始允許公務員出來公開談論非自己工作領域內的公共政策,這是前所未有的。新加坡政府今年的一個教訓是公布了一個690萬人口計劃的白皮書,引起軒然大波。老百姓認為政府沒有徵求民眾的意見。於是政府馬上後退,解釋這只是預測,並不是政策。以前,精英政府定了政策便執行下去,現在則不行。這次報告的結果也是對中國政府的提醒,制定提出公共政策的時候要多聽民意,因為有民眾參與的時候他們的接受程度就更高。
第二點説明的內容與往年一致,就是經濟發展不一定就能保證公眾和企業對政府的滿意度。從調查看,北、上、廣這三個中國最發達的城市,連續四年都沒有進入總排名。今年北京、上海進入單項排名主要靠的是硬體設施的供給。但就像習主席説的那樣,不能以GDP的增長來論英雄。這是我們從研究上對習主席的支持。進入排名的拉薩、烏魯木齊整體都比較平衡,它們經濟不強,但是對老百姓的意見比較重視,於是彌補了在經濟發展總量上的欠缺。所以我們的報告也是從客觀的角度支持了中央的均衡發展政策。不單看經濟指標的評價,重視民主意見,讓城市均衡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這是我們研究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