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有中國著名大學的教授稱中國大學生不應該學習英語,應該取消四六級考試。不如讓英語專業或少數人學習英語,將西方的思想和研究翻譯成中文供其他人使用就行了。結合我自己生活、學習和工作的經驗,我的觀點恰恰相反,英語學習不僅不能消弱反而應該大大加強。那些認為英語對我沒用,誰需要誰學的觀點是非常短視的。儘管這是個人的選擇,但是從國家教育政策的角度,從國際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是不可以這樣來看問題的。
現在需要改革的不是要不要學習英語,而是英語教學方法和考核辦法本身。至於學習英語影響漢語學習的觀點其實是杞人憂天。現在學生中文水平的下降,對傳統文化了解的不足是有複雜的社會和教育制度根源的。這其中中文教學的內容,教學安排和應試教學都有很多需要檢討和改進的空間,將這些問題歸結到英語學習身上,是不公平的。實際上中國是一個支配性的中文環境,英語學習是無論如何影響不了中文學習的,這本身就是不自信的表現。作為外語來學習的英語更需要母語學習的支持。在這樣一個環境裏,中文都學不好的人卻可以學好外語是不能想象的。讓一個由應試教育和低水平教學手段産生的問題用應試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來解決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第二,中國的高考是中國人才培養和選拔的最重要機制之一。高考考什麼和怎麼考對中學教育某一科目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這個前提下,降低英語考試權重甚至在高考中取消英語考試, 對英語教學和英語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負面的影響。在無法取消高考“一考定終身”的應試教育背景下,取消高中階段的英語成績基本上等於放棄了英語教學。那種希望用多次會考成績取代高考英語成績,以此達到減負目的的想法是不現實的。最終導致的是英語水平的全面下降和與大學階段所需英語水平之間的巨大差距。
有些人稱現在父母和小孩在英語學習和補習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所以採用這一舉措可以減負。首先,只要英語還是考試科目,高考還是應試為主,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分佈不均,供給不足,減負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就算可以減負,減負能有助於英語學習和英語水平的提高嗎?有論調稱,英語的重要性大家已經非常清楚了,即使高考不考英語,大家仍然會好好學英語。在高考仍然是重要指揮棒,提高各科成績仍然需要題海戰術的情況下,取消英語高考,可以讓大家真正正確看待英語學習,好好學習英語的觀點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與此點相&&,英語退出高中階段的學習,學生的中文水平,國學水平就會提高了嗎?高考真正需要做的是善用其指揮棒的功能改進考核的方式和方法,提升英語考試的科學性,強調英語教學的應用性和功能性;以美國託福考試和GRE考試為藍本改革考試的內容和方法,而不是一刪了之。對中文學習和國學水平的提升更是要徹底改革語文教學內容和考試方法。我的主張不是增加語文科目一科的比重,而是恰恰相反,要取消現在的語文考試。將語文考試變成國學和現代文學考試,重點考察學生古文和現代文閱讀理解和寫作的能力。另外添加對邏輯學和批判思維考核的邏輯科目。其實高考需要增加權重的不是語文,是數學。不管文科還是理科生,數學都是非常重要的。按照削弱學習中文的論調邏輯,大部分人現在用的最多的其實都是加減乘除,是不是我們初中高中都不用學數學了呢?
更值得憂慮的是,這樣的改革措施可能帶來的負面社會效果,會嚴重影響社會的流動性。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毋庸多言的。各種各樣的研究表明英語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就業機會,發展機會和收入水平。在越來越多的發達地區,經濟條件好的父母可以選擇國際學校,選擇將自己的子女送往國外學習或投入鉅資請外教輔導提高自己子女的英語水平。在這樣的背景下,高考取消英語考試的受害者是城市貧困家庭和二三線城市以及農村的學生和孩子們。對於他們而言,在高中學習英語可能是他們學習英語和提高英語水平的唯一機會。高中取消了英語學習或忽視了英語學習,進入大學他們如何與來自發達地區和富裕家庭的孩子開展競爭?畢業後在職場上他們又如何與他們競爭?地區教育水平的差距,教育政策的不公平本來就是中國社會流動性面臨的巨大挑戰。這樣的高考改革方案無疑會雪上加霜。
衷心希望這樣的改革方案只是一個徵求意見的方案。也衷心希望這是只局限於北京一地的高考改革方案。隨着更多地方高考改革方案的出爐,北京的方案是否被其他地方的方案採納非常值得關注。
作者於文軒
南洋理工大學公共政策與全球事務係 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