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中午,北京遼寧飯店正在舉行婚宴。國慶期間是舉辦婚禮的高峰期。

當收到婚宴邀請,就要遞上喜慶的紅包時,你的荷包準備好了嗎?
國慶長假是婚宴“井噴”的節日,只要去赴婚宴,禮金就是一個繞不開的門檻。到底隨多少錢,既能維繫親朋間的感情,又在自己經濟條件所能承受的範圍之內?北京的婚宴禮金整體情況如何?婚宴標準又是什麼樣的水平?
節日期間,新京報多名記者就此進行調查,通過接觸不同層次的婚宴參加者群體,去了解他們怎樣去看待這樣一種“甜蜜的負擔”,以及在當前倡導節儉的風氣中,婚宴禮金的“習俗”是否也需要有所改變。
把婚禮安排在十一長假,已是近年來越來越多新人的選擇,而對收到請柬的人而言,則意味着收到“紅包炸彈”。近日,新京報對100名在北京生活或工作的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受訪者包括公務員、企業主、在京打工者和企業職員等。調查結果顯示,國慶長假期間,86%的受訪者收到了婚禮請柬,表達祝福的方式則都是送上禮金。
而不論是環衛工人掏出的50元紅包,還是企業老闆6.2萬元的鉅額禮金,這份“心意”讓近60%的受訪者感受到了壓力。